快訊

    「名稱喬不攏」愛沙尼亞設處卡關2年!林佳龍:持續諮商

    2025-11-04 16:05 / 作者 李佳穎
    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飛揚的國旗。彭博新聞
    外媒報導,台灣與愛沙尼亞近2年討論互相設處,由於我方欲使用「台灣」字樣,愛沙尼亞則要求採用「台北」,雙方僵持2年還喬不攏。對此,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愛沙尼亞國會4月通過法案,建立了未來設處的法律基礎,目前雙邊正進行諮商,期待雙邊建立在既有的基礎上更穩健地發展。

    台灣目前由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兼管愛沙尼亞事務,愛沙尼亞對於台灣設處採開放態度,報導指出,台灣希望沿用立陶宛的做法,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但愛沙尼亞態擔心如此可能會引發中國的報復,主張使用「台北」名稱,雙邊因名稱喬不攏而卡關。

    林佳龍今(11/4)日出席立法院院會接受媒體聯訪針對設處卡關回應,愛沙尼亞國會半年前通過了法案,所以可以啟動未來設處的法律基礎,那目前大家都有在諮商,期待兩國的關係建立在既有的基礎上能夠更穩健的發展 。

    愛沙尼亞國會於今(2025)年4月16日通過由政府提出的《對外關係法》修正案,其中外交國防委員會審議時增列條文,允許未來可依申請在愛沙尼亞境內設立地方政府或實體的代表機構,並可在他國地方政府或實體設立愛沙尼亞的代表機構。不過據報導,愛沙尼亞外交部也回應,台灣並未申請設處。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今日也於例行記者會說明,就中華民國台灣而言,和歐洲非邦交國推動總合外交,核心的一句簡單就是利人利己、共創雙贏,深化實質夥伴關係、擴大民主價值鏈的連結,此外也強化經貿、安全、科技上各個多層面合作,讓台歐能夠共享繁榮以及安全。

    蕭光偉指出,林佳龍在今年9月華沙安全論壇會議中就已經呼籲,台歐共同攜手合作,在面對地緣政治變局中,民主國家應該團結合作,共同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而台灣也會是歐洲以及全球最值得信賴的關鍵夥伴。

    蕭光偉強調,台灣海峽和波羅地海地區海底電纜不斷遭受惡意的破壞,林佳龍為了呼籲民主國家共同守護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10月在歐洲地區福爾摩沙俱樂部台北年會當中所舉辦的台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中,提出了國際海纜風險管理倡議,獲得與會議員的高度認同與支持。

    蕭光偉表示,台歐秉持著供應鏈去風險化的共識,攜手建立民主供應鏈,推動在半導體、AI、再生能源以及醫療科技等關鍵產業上面進行合作;並希望透過深化台歐民主價值連結,凝聚自由法治人權的共同語言,擴大與歐洲國家在政府、國會、智庫、NGO及人民各個層面的交流。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