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突拋出嚴控稀土出口政策,讓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課徵100%關稅做為報復。圖為兩人在2019年G20會議上舉行雙邊會議。資料照
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議: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在四中全會召開前, 美中關係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暴起暴落,9月中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話,雙方就TikTok交易達成協議,被視為美中合作一大進展;之後還傳出中國計畫對美投資1兆美元以換取華府放寬中資企業在美經商限制。此外,川普將在10月底南韓APEC峰會期間與習近平會面,並安排明年春天訪中;甚至傳出為求川習會成局,美方將以犧牲台灣利益為代價。美中關係似乎往和緩的方向發展,甚至讓不少人批評川普對中國做太多妥協。不料,中國商務部9日宣布更嚴格管制稀土與相關技術輸出的新政策,有如挨一記悶棍的川普火冒三丈,隔天立即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徵收100%關稅做為報復。美中經貿戰再度升溫,美股也立即大跌。
四中前夕貿易戰再起 正能檢視習近平經濟戰略四中會是以經濟議題為重心,美中經貿關係當然是影響中國經濟的最大外在變數。習近平上台以來從不掩飾經濟對外擴張的勃勃野心,但從川普1.0至今就面臨美國強力反制;如今他將開展任內第三個五年計畫,能否順利推動以實現其民族復興美夢?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正是對習近平的經濟戰略做整體檢視的好時機。
習近平將推任內第3個五年經濟規畫,受到矚目。圖為廣州番禺一處工業園區街景。路透社
這次全會受關切的焦點,一是幾位被整肅失蹤的軍頭、高官,包括原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等人,會不會在全會正式宣布開除黨籍處分;除此之外,大會重頭戲就是要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畫」(十五五)。9月底的政治局會議也審查了「十五五規畫」依徵求意見進行修改後的文稿,定稿後送交四中全會審議。四中全會審議通過後,再由明年春天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中落實為更具體的政策。
到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經濟規畫」定位為何?有多重要?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逐步脫離計畫經濟體制,強調經濟計畫是進行「宏觀調控」,是為了達成經濟政策目標所做的規畫,而非各種生產項目投入產出的具體計畫;2006年胡錦濤執政時也正式把「五年計畫」改名為「五年規畫」。習近平2012年底當上中共總書記,掌權最初前4年的「十二五」是其前任胡錦濤規畫的,習本身推動了3個「五年規畫」,分別是2016年的第十三個五年規畫(十三五)、2021年的「十四五」,以及目前規畫中的「十五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都展現出習近平對外擴張經濟影響力、與歐美爭霸的野心,也因此遭到美國強力反擊抵制。
「中國製造2025」洩露爭霸野心 激起美歐反制「十三五規畫」提出前一年,當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春天提交給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揭示「中國製造2025」計畫,做為之後10年中國經濟戰略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目的是把中國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調要走「創新驅動」的路線;這也被視為中國版的工業4.0,要讓中國從世界工廠變身為科技強國。「中國製造2025」也成了「十三五規畫」和「十四五規畫」的重要綱領。
「中國製造2025」卻引起美國與歐盟的戒心,甚至成了川普1.0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重要原因。中國自我期許成為製造強國,美國與歐盟到底憑什麼要制裁中國?
中國對外傾銷電動車等產品,迫使歐美反制「中國製造2025」。圖為比亞迪2023年9月參加德國慕尼黑車展。美聯社
這一方面是擔心中國壟斷某些關鍵科技產業,對他們造成不只經濟上甚至國家安全的威脅。現任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2024年還擔任參議員時就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稱「中國製造2025」未言明的目的就是「摧毀美國的經濟霸權」,而且正在接近完成目的。中國在宣傳「中國製造2025」,常把它和「一帶一路」扣連,兩者被包裝成國家發展戰略的「雙引擎」,這也說明了它想取代美國經濟霸權的野心。
另一方面,讓歐美更理直氣壯反制的原因在於:他們指控中國用不公平競爭手段發展高科技產業,包括:中國國有企業組成的「國家隊」接受政府大量補貼與政策性貸款;中國強制外資企業要與中國企業合資,並把技術、R&D移轉給中資企業;中國也在政府採購、市場准入等方面對外資設置障礙。此外,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產業,例如電池、太陽能、電動車、風電等,盲目擴張後競相對外傾銷,迫使歐美競爭對手退出戰場。這些都是讓歐美反制「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理由。
計畫被「卡脖子」難達標 「新質生產力」成了新口號「中國製造2025」成了川普1.0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重要原因,這場戰爭延續到拜登(Joe Biden)政府以至目前的川普2.0。而即將結束的「十四五」計畫也是受到美國經濟抵制最嚴重的一期經濟計畫,其中一些計畫目標直接因為貿易戰而無法達標。2020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一場記者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面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中科院將把被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他舉例被「卡」的項目包括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等。即使中國想自立自強,至今在高端晶片、光刻機、EDA軟體、極紫外刻寫機等領域還是嚴重依賴進口。其中,遭受美國抵制最嚴重的是半導體產業。原本「中國製造2025」設定2025年半導體自製70%的目標,但據半導體分析機構IC Insights指出,預估最終只能達成目標的1/3。
中國力推半導體自製,不過成效不如預期。圖為中國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取自百度
「中國製造2025」引發歐美高度戒心, 2018年以後,中國在宣傳上就少用「中國製造2025」一詞,到了2023年秋天,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之後就取代了「中國製造2025」成了中國產業發展政策的主要用詞。習近平本人對這個似乎是來自左派經濟理論的詞彙沒有清楚定義過,他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說法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強調「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而「創新驅動」也成了「十四五」的關鍵字,其中一項指標是要把數位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7.8%,提升到10%。從官方公布的數據,這項計畫已經快達標了。耐人尋味的是,一方面追求數位經濟成長,同時又整肅阿里巴巴的數位經濟平台。用官方說法是為了讓數位經濟從「野蠻生長」轉向「規範增長、結構換檔」;其實更重要的是:中共對數位金融這一塊緊抓不放,不允許各產業集團有自主的金脈。
房市崩盤衝擊民生 內需不振削弱成長動能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除了受到美中經濟戰爭這項外在變數衝擊,內部房市崩盤對經濟社會衝擊更大。從相關產業、一般購屋者、金融機構都受影響,而長期依靠「土地財政」存活的地方政府受衝擊更嚴重。地方政府財政惡化,對往來民間企業欠債不還,基層公務員減俸欠薪,公共服務水準下降、社會安全保障岌岌可危。民生福祉一向是五年經濟規畫中一個重要區塊,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記者會上,民政部部長陸治原稱:「困難群眾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建立了全國困難群眾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但是這些「基本建成」、「初步建立」的救助、幫扶機制,卻常因為各地方政府財政情況不佳而無法落實。
中國內需不振,出口又被壓制,影響經濟成長。圖為2025年4月16日上海一處購物商場內的襪子商販。路透社
在美中經濟戰爭的砲火下,對美出口銳減,外資持續撤離中國;但經濟成長另一個驅動力「內需」卻一直起不來。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度宣布10月將召開20屆四中全會時,還特別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需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事實上內需成長有限,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民眾對經濟前景預期不佳有關,讓民眾不敢消費;再加上就業情況不理想,尤其青年失業居高不下,中國官方甚至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更削弱了內循環的動能。
官媒鋪陳「十五五」 強調態度開放追求共贏「十四五」成效有限,但收官之際中共文宣也得為它擦脂抹粉,並為「十五五」預做鋪陳。四中全會前夕,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從9月30日起連續發表8篇署名「鍾才文」的「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系列評論。「鍾才文」就是「中央財經委文章」的縮寫諧音。這8篇文章是要為「十五五」定調,它把中國裝扮一個友善、開放、追求社會安全穩定以及綠色永續的國家。經濟發展主旋律依然是追求創新的「新質生產力」。
官媒文章坦言房地產市場在上跌回歸的過程中有波動。圖為北京街景。美聯社資料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承認中國內部經濟的「短板」:「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供強需弱特徵較明顯,內需特別是消費增長內生動力不強,物價持續低迷,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在止跌回穩過程中出現波動。」當然,最終「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還是「穩住經濟大盤、化解累積風險」,還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文章不點名暗諷川普政權:「在國家大政方針上搖擺不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甚至開歷史的『倒車』:過去是經濟全球化的宣導者,現在卻奉行本國優先、自我封閉;過去高調宣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現在卻不顧對發展中國家的承諾退出《巴黎協定》。」即使嘲諷美國,這一系列文章並沒有濃烈的戰狼氣息,而是強調中國經濟政策的可預測性,中國經濟發展的「開放共贏性」,最後還不忘進行統戰宣傳,要海外人士多到中國旅遊,「深入瞭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
挑起戰火預示爭霸企圖 預料美中仍是打打談談不料就在官方全力為四中全會與「十五五」營造開放氛圍之際,中國商務部在10月9日宣布稀土產品出口管制新措施,規定「境外特定出口經營者在向中國以外國家/地區出口受控稀土物項之前,必須先獲得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兩用物項出口許可證。」新措施的規範延伸到海外製造環節,商務部公告指出,涉及海外軍事用途或可能轉用於軍事用途的出口,原則上不得許可;與半導體、先進用途相關的申請將逐案審批。它不僅控制原材料出口,更限制相關技術、設備輸出以及含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出口。
今年6月美中雙方代表在倫敦會談,中方承諾加快核准美方非軍用企業的稀土出口申請,並為「受信任企業」設置綠色通道、許可有效期為6個月。不過這只是行政程序上的放寬,中國商務部並未對稀土出口正式發出放寬的公告。而10月這個公告不僅沒有放寬更緊縮,引來川普宣布要以100%關稅做報復。他宣稱事前完全不知情,中國的決定「完全出乎意料」。
在美中關係看似和緩之際,中方又挑起稀土議題,預料雙方未來仍是打打談談。圖為江西贛縣一處稀土礦場。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國為什麼在川習會前夕、四中召開前主動對美國挑起新的戰火?在中國沒有進一步說明前,外界做出各種猜測,包括:中國以稀土做為川習會談判籌碼,或藉此宣示國家安全重於經濟利益的立場。不過值得注意的,即使川普宣布11月初要進行關稅報復,但沒有明確說要取消10月底在南韓APEC期間與習近平的會談,他只是語帶模糊地說:「我沒有取消,但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會舉辦。不過無論如何我都會去,所以我猜我們可能會舉辦。」
因此,稀土管制是否無解?100%關稅是否已成定局?這些都還言之過早。但這次稀土問題預示了:「十五五」期間,習近平與美國爭霸的企圖還是不會減少,美中依然還是會持續打打談談。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