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美國挺「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要如何回應?

    2025-09-15 17:47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台灣地位未定論近期再成討論焦點。圖為昔日國慶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與台灣外交系統這一個多月來都陸續發表談話肯定《舊金山和約》,讓「台灣地位未定論」成為焦點,也在台灣內部引發一連串政治效應,這又將對美中台關係帶來什麼重要影響?

    外長林佳龍正面陳述《舊金山和約》 堪稱首例

    中國外長王毅8月中旬在瀾湄合作外長會議後聲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明確了日本的戰爭責任,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王毅的說詞是沒有太多新意的陳腔,但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隔天就透過新聞稿回應稱,二戰結束後,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等政治聲明,該和約並未將台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

    林佳龍在7月間「世界國際法學會與美國國際法學會2025年亞太研究論壇」的演說中就提出類似主張。之前台灣外交部長很少會對《舊金山和約》做出這麼正面的陳述,甚至應該是歷來外長正式公開談話中的首例。

    外交部長林佳龍稱,二戰結束後,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該和約並未將台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料照。廖瑞祥攝


    AIT與國務院口徑一致 首度表態顯然是刻意為之

    到了9月13日,中央社又登出一則新聞,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被問到中國刻意扭曲《開羅宣言》等二戰歷史文件、試圖合法化對台主權時,發言人回覆中央社稱,中國故意歪曲二戰時期的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舊金山和約》,試圖支持其脅迫台灣的行動。這位發言人進一步指出,上述這些文件「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北京虛假的法律敘事意圖將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並限制其他國家在與台灣互動方面的「主權選擇」。

    這項發言也是AIT首度表態支持「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且在王毅發言一個月後才做出回應,很明顯是刻意而為。《聯合報》也進一步向華府國務院詢問,得到的答案是「AIT已經準確地傳遞訊息」,國務院與AIT發言人口徑一致指出,北京敘事是錯誤的,這些文件都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

    美國在台協會(AIT)表態台灣地位未定,引起討論。圖為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資料照。廖瑞祥攝


    中國曲解2758決議文 引來美國為台助拳

    美方對台灣地位未定的發言,可以看成和之前美方反對中國擴大解釋聯合國第2758決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會籍的決議)一脈相承,但又進一步向「台灣地位未定論」靠攏。近兩年前開始,中國在國際上宣傳2758號決議文,並把它和「一中原則」扣聯,藉此否定台灣國際地位。對此,美國國務院展開一連串反擊。

    回顧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是要處理中國代表權的問題(國民政府的說法是「排我納匪案」),文中既未提到中華民國,也沒有提到台灣,只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但中國在外交宣傳戰卻曲解此決議,而引來美國為台助拳反擊。去年美國外交系統從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藍墨客(Mark Lambert)、副國務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務院發言人都表示2758號決議被中國扭曲誤用,國務院發言人也對中央社表示,2758號決議不認可、不等於,也未反映對一中原則的共識;同時決議並未排除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及其他多邊組織。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右3)在瀾湄合作外長會議,提起台灣地位議題。翻攝中國外交部官網


    美方提《舊金山和約》呼應未定論 振奮獨派

    2758號決議案沒有提到台灣,那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的台灣地位是如何?這有各種主張、也引起爭議。

    在獨派方面,像歷史學者周婉窈就強調:「2758決議完全沒提到台灣二字,因為台灣不是事主,是事主ROC寄居(佔領統治)的地方,性質不同。簡單來說,TW≠ROC,一個是地理名稱,一個是佔領它+金馬的中國政權,至於蔣介石政權被驅逐出聯合國,它和台灣的關係,不是聯合國要解決的問題。」依此推論,就是回到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那也是彭敏明、黃昭堂等國際法學者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依據。這也是林佳龍聲明中所提到的。

    1950年韓戰爆發改變了美國對日本的戰略定位,也加速催化了《舊金山和約》。當年在美英兩強協議下,決定在沒有中國參與下簽署對日本的多邊和約,在《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但未決定這些島嶼未來歸屬。至於日本則自行與中華民國訂定《中日和約》。原本美國希望《中日和約》也不觸及台、澎主權問題,但日本為了方便處理滯日華僑問題,還是在和約中提到「中華民國」對台、澎的統治。不過彭敏明、黃昭堂認為《中日和約》是雙邊協議,效力僅及於日本與中華民國,不能改變多邊和約的法律效力;是由《舊金山和約》在決定台灣法律地位,也就是回到台灣地位未定論。這也是如今美方再提出《舊金山和約》引人關注、同時讓獨派振奮的原因。

    藍智庫反駁未定論 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佐證

    也有人提出質疑:《舊金山和約》對戰後台灣主權存而不論的方式並非特例,同一條約中,日本也只是放棄對庫頁島的權利、未明文主權歸誰,然而這並不妨礙庫頁島領土主權合法移轉給蘇聯。因此,台灣的主權不見得仍屬於未定。

    陳以信認為,中美簽署防禦條例時已確認台灣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翻攝陳以信臉書、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如今美方做出「台灣地位未定」的相關發言後,國民黨方面也做出反駁,其中最有力的主張是藍營智庫、華府「台美研究中心」執行長陳以信所提出的。陳以信主張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的簽訂是美國承認中華民國對台、澎主權的證明:「《防禦條約》的簽訂,就代表美國在戰後承認中華民國合法性地位的首份正式雙邊條約。」陳以信引用《共同防禦條約》第6條明確指出:對中華民國而言,「領土」(territories)是指台灣與澎湖,第7條則寫明:「中華民國政府給予,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接受,依共同協議之決定,在台灣澎湖及其附近,為其防衛所需而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利。」他為這兩個條文充分證明「美國不再將台灣主權視為地位未定,而是非常清楚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並透過雙方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所確認。」

    不過,早在1960年代彭明敏和黃昭堂就主張,中華民國政府僅在台澎行使有效統治權(effective control),《防禦條約》的簽署並不等於承認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僅承認其在台澎的「管轄事實」。此外,當時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審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向參議院全體會議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參議院的理解是,本條約的任何內容均不得被解釋為影響或改變其適用領土的法律地位或主權。」而時任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 Dulles)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也說,條約第6條只是為了界定美國防禦承諾的具體區域,是出於軍事和戰略考量。條約的簽署並不構成美國對中華民國擁有台澎主權的承認,也不會解決台澎主權最終歸屬問題。美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台澎地區的「合法治理當局」(legitimate governing authority),但不等同於承認它擁有台澎領土主權(sovereignty)。

    視「中華民國台灣」為新國家 獲得跨黨派國民支持

    在二戰結束之初,美國的確有考慮過台灣獨立、基於《聯合國憲章》標舉的「人民自決原則」在聯合國提案處理台灣問題。但由於種種原因上述意圖都未成功,依歷史學者陳翠蓮的說法,國府在「在美中協力體制下……..藉著美國的協助統治台灣,宣稱台灣光復。」到了韓戰爆發後,美國不提人民自決。(參考〈顧爾德專欄:「台灣返聯」若要決戰,老美會怎麼演?〉)。可以確定的是到了1955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時,「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有效統治台灣。

    李登輝執政時期啟動寧靜革命,宣布終止動員戡亂,開啟台灣民主化過程。翻攝司法院臉書


    直到今天「台灣地位未定論」在學理以及政治上都仍具爭議性。而另一種更被人接受的主張為,視前總統李登輝推動「寧靜革命」之後的台灣民主化為台灣建構主權國家的歷程,陳隆志等法律學者視之猶如一種自決權的行使,讓「中華民國台灣」成為一個新國家。這也正是前總統蔡英文所揭櫫的路線,也獲得跨越藍綠的國民支持。

    川普政府內部決策複雜 台灣仍應審慎為上

    上述外交部長林佳龍的聲明一方面稱《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及《波茲坦公告》,同時強調198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的民主建構,在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為有效統治並對外代表台灣的唯一合法政府,也確立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存在、互不隸屬的現狀。」這是一種同時兼顧二次戰後台灣內外情勢變遷的論述。

    AIT到美國國務院皆表態支持「台灣地位未定論」,這對一些獨派是莫大鼓舞,他們就像上述周婉窈教授所主張的,要把台灣和中華民國切割,走向正名制憲之路。不過,美國外交系統表態支持是否代表川普政權一致的政策主張?至少從公開的意見可以知道,MAGA陣營中的美國優先孤立主義者就不希望台灣過度刺激中國,認為美國要避免與中國因台灣問題發生軍事衝突;最近更傳出,最新版的美國《國家防務戰略》(NDS)草稿把美國國內和西半球區域任務的重要性置於遠高於對抗北京和莫斯科等對手。 規畫NDS的靈魂人物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A. Colby)一直強調台灣要為自己的防衛埋單,認為美國仍應延續「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

    此外,就台灣長期民意趨勢而言,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的態度,「維持現狀」比的比例不斷升高。依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發布、到2025年6月的調查顯示,主張維持現狀的民眾從2020年的25.8%一路上升到34..6%。相對的,主張統一或獨立的民眾則是一路往下滑。這說明了民眾不認為獨立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實現,因此若想把「中華民國」與「台灣」合體的現狀拆解,恐怕難獲得民意認同。

    考量川普政權內部決策的複雜性,以及台灣內部的民意趨勢,台灣主政者還是保持低調審慎為上,不要因為美國外交系統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表態而過度反應。

    *本文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