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堰塞湖疏失釀災? 行政院「還原處置時序」籲減少政治口水

    2025-10-01 19:05 / 作者 陳怡穎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資料照。陳祖傑攝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在臉書及直播節目中指出,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成災,主要是犯了三大失誤,直指農業部、經濟部及內政部有違失。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今(10/1)日回應強調,農業部、經濟部及內政部均已多次說明決策過程,所有處置皆依專業與法規進行,呼籲各界勿再散播不實訊息,應將重心放在協助災區復原。

    李慧芝指出,樺加沙颱風於9月18日生成,20日增強為中度颱風,隔日(9/21)上午8時30分中央氣象署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後,迅速升級為強烈颱風。當天下午 3 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立即召開應變會議,由內政部、農業部、花蓮縣政府、陽明交大與台大專業團隊共同研判,決議採取「最高規格」應對,包括擴大警戒範圍、提高預估撤離人數、加強預測與監測。

    李慧芝強調,外界所謂「違背專業」、「一紙通知全面撤離」的說法,完全背離事實與常識。

    行政院進一步說明,21日晚間第三次工作會報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已依指揮官劉世芳裁示,發出通報單,要求針對1800戶居民執行預防性撤離,並由國防部支援。隔日(9/22)上午8時再度升級為紅色警戒,正式啟動強制撤離,盡力確保居民安全。

    李慧芝指出,依《災害防救法》第4條與第24條規定,地方政府是災害防救的主管機關,縣市政府及公所需依現場情勢決定勸告或強制撤離,並妥善安置居民。

    針對外界質疑「是否能在颱風前完成堰塞湖處置」,李慧芝表示,專家已多次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深山,人車難以抵達,短時間內無法徹底降低風險,因此政府選擇持續監測與疏濬河道,盡力減輕後續衝擊。

    至於外界批評光復地區堤防設計,經濟部已澄清,開口堤是台灣河川常見設計,目的在於減緩洪水衝擊。本次事件因颱風帶來的洪水量過大,並夾帶大量泥砂,超越堤防高度,才導致潰堤災情,並非設計或施工問題。

    李慧芝最後重申,行政團隊全力投入光復鄉的復原重建,無論在清淤、安置或物資調度上都持續進行。此刻更需要的是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幫助光復,而非政治口水。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