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黃國昌喊往地下挖「一座玉山」深放核廢料 廢核團體:錯誤資訊誤導社會大眾

    2025-08-14 14:46 / 作者 駱肇樑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左)擔任核三重啟公投的反方代表,與正方代表黃國昌(右)對決。中選會提供
    核三延役公投即將於下週六(8/23)登場,中選會昨日(8/13)舉行第4場電視發表會,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擔任正、反方代表,並就核廢料處置等問題激烈交鋒。對於黃國昌表示,可以往地表下挖3至5公里儲放核廢料,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布聲明駁斥,表示相關技術仍未成熟,且並不若黃國昌所言,已成為主流處置手段。

    黃國昌表示,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他不可能容許將本世代的問題丟給下一代,並坦言自己曾是反核運動的一員,但經過多年研究國際資料及向產業、環保界人士請益後,認為核電在國際能源減碳趨勢中具有務實價值,並援引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台灣電網韌性不足,一旦遭中國封鎖,天然氣庫存僅能支撐10天,支持重啟核三才是對國家安全最有保障的選擇。

    針對核廢料問題,黃國昌批評民進黨總以「核燃料棒放誰家」製造恐慌,卻不公開已有技術方案,並透露經濟部與台電今年6月曾赴芬蘭、瑞士考察高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助台灣規劃接下來的處置場址,「這些只是政府刻意隱瞞、也不告知民眾的真相。」

    黃國昌表示,綜觀各國對於核廢料處置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已獲國際間支持,與傳統「深層地質處置」(DGD)需在地下500公尺建坑道並進行核廢料儲備不同,DBD是以鑽井將高階核廢料送入地表下3至5公里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屏障進行長期隔離,對地狹人稠的台灣不僅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政策上的轉機。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出席「從核說起」啟動記者會。資料照,廖瑞祥攝

    不過黃國昌「往下挖一座玉山」的說法迅速引起外界質疑,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布聲明指出,DBD雖因鑽井規模小、對岩體擾動較少,而被部分人士視為突破,但自1957年提出至今仍缺乏成熟實證,尤其難以證明數百年至數千年間的長期安全,黃國昌描述的「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並不符合國際現實。

    聲明中也針對黃國昌昨日於辯論中提出的論點逐一反駁,直言黃國昌用火力發電「火力全開」帶來空汙、光電板破壞環境作為支持核電的理由,是以錯誤資訊誤導社會大眾,並秀出數據表示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燃煤占比已由45.9%下降至35.7%,火力發電空汙排放量與全國PM2.5濃度均大幅下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指出,台灣的光電板回收率已突破9成,此次丹娜絲颱風造成毀損的光電板,僅佔0.4%。取自黃國昌臉書

    聲明中也提到,地面型光電板曾有選址不當案例,然而政府已嚴加規範與退縮距離,並強化民眾參與審查,將發展重心轉向屋頂型光電。此外,目前台灣光電板回收率已突破9成達92%,同時也有完整的制度規範,丹娜絲颱風造成的光電板損壞比例僅0.4%,尚在回收能力範圍內,與核廢料無法處理的長期問題無法相比。

    針對黃國昌表示核電風險可控、是務實的做法,聲明表示核反應爐運轉需複雜安全系統,但事故風險卻不可能為零,車諾比與福案例皆顯示由異常到事故發生僅有數分鐘能夠反映,且清理與影響皆遠超初期評估,全球至今仍無成熟核廢料最終處置案例。

    聲明也指出,儘管部分國家因電力部門減碳、用電需求等因素提出核能發展目標,卻普遍面臨工程延宕與預算超支。舉例來說,美國計畫的15座反應爐僅4座動工,英國原規劃10座僅剩1座在建,且全球核電佔比自1996年的17.5%達到最高峰後,便一路降至2024年的9%,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更預估美國2050年核電佔比將降至13%。

    位處芬蘭的Onkalo處置場,是全球唯一已進入運轉準備階段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截自Posiva公司官網

    聲明也駁斥黃國昌稱AI、半導體產業供電不足、需要核電的說法,表示依照經濟部估算,未來5年新增的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約可提供400億度電,足以滿足AI新增需求(估計約100億度),桃園以北限制資料中心供電與缺電並沒有直接關聯,而是受限於北部輸電結構。

    針對黃國昌表示「不用核電是國安破口」,聲明指出核電廠與燃料設施在戰爭中更是高風險目標,歷史案例更顯示核電廠一旦遭攻擊或失去冷卻系統,就可能釋放輻射,直言分散式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才能夠降低單一設施受攻擊的影響,並提升能源韌性。

    聲明指出,核電廠與燃料設施在戰爭中更是高風險目標。圖為遭美軍轟炸的伊朗福爾多核濃縮設施。路透社

    駱肇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