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包括歐盟都陷川普關稅戰風暴。示意圖。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在國際政治與社會當中捲起一池春水,尤其各國都忙著回應川普所提出的對等關稅。來自德法的智庫專家皆表示,面對美中霸權競逐,歐洲暫時按兵不動,但目前來看不會因此就轉頭與中國交往,而與台灣的合作將就技術移轉、關鍵基礎設施與產業政策繼續深化。
國科會旗下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近期邀請德國最大的中國研究智庫「莫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執行長胡謐空(Mikko Huotari)、長期致力台歐地緣政治與科技供應鏈的「蒙田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兼國際研究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進行對話。
首先,胡謐空指出,大部分歐洲民眾懷疑美國是否「做對的事」,但歐洲國家內部在貿易議戰略有所分歧,但整體仍是「按兵不動」,等待華盛頓局勢明朗;部分國家的確曾經討論是否與歐洲重啟協商,但目前沒有具體行動,傾向與日本或其他夥伴合作。
胡謐空以德國為例,企業界確實有一些聲音在推動與中國恢復接觸,但這與政府立場不完全吻合,許多大型企業包括化學與汽車產業,在過去4年已經重新調整戰略方向,針對「中國曝險過高」的問題有所討論,即便美國存在不確定性,但對中國不會有太多實質讓步。
杜懋之表示,歐洲在美中關係中的推拉將很大程度取決於川普政府對歐盟成員國的施壓程度,不過中國目前可與歐洲談判的內容有限,目標只是為了維持現狀,不過歐盟長期目標是想要改變現狀,因為目前歐盟針對電動車補貼與投資的都仍有利於中國。
杜懋之指出,台歐在經濟安全議題合作涉及3個面向,首先是「技術移轉」,這包括出口管制與外資審查,盼能處理教育與科研合作中涉及的技術外流問題,台歐在這些議題都面臨相似的挑戰,甚至開始有所合作,例如台灣與歐洲都共同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進行制裁;在進行投資審查時,歐盟會審查流向「有風險的國家」的對外投資,台灣則是在處理赴陸投資時特別嚴格。
第2個面向是「關鍵基礎設施」,例如網路安全、海底電纜與醫藥產業,台歐在這些領域或因市場驅動、政策推力而逐漸共享議程,尤其歐洲在醫藥產業還有很大的缺口需要補上;第3個面向是「產業政策」,杜懋之提到,台積電在德國投資、固態電池輝能在法國設廠,都獲得該國政府補貼;相較之下,歐洲在台灣的投資大多基於市場導向、而非政策導向,顯示在政策上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DSET執行長張智程補充,歐盟近年是台灣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台灣近年在歐洲的投資也大幅成長,台灣的代工製造(OEM)與歐洲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形成互補關係,促成更多整合服務供應鏈的,不只應用在半導體,可能也將延伸到許多領域,成為台歐合作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