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院今(4/30)日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李佳穎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拋下對等關稅政策震撼彈,成為執政百日的一大討論話題。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提到,台灣面臨傳統產業的競爭壓力,必須思考供應鏈轉移,或是在東南亞的台商則須考慮在地轉型,才能因應美國關稅戰的挑戰。
國策院今(4/30)日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連賢明提到,川普近期表示有意願降稅,不過中國已表態「不會讓步」,恐讓局勢繼續僵持,尤其中國這一波反制手段顯得更有準備,不只是報復關稅,而是具針對性地限制美國農產品與稀土進口,甚至不購買美國飛機。
連賢明分析,台灣面臨3項挑戰,首先是傳統產業的競爭壓力,如果中國無法出口美國,勢必會將過剩產能轉向包括台灣的其他市場,包括臺灣的主要出口市場,形成直接競爭;尤其中國目前的產能規模龐大,約僅開啟4分之3,仍有剩餘產能可以釋放,這將對全球市場形成壓力。
第二是供應鏈的轉移,許多台灣的供應鏈廠商過去幾年已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或其他地區,但未來是否需要再次進行供應鏈移轉,搬到美國或是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地區,都是要考慮的課題。但他提到,隨著台灣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增加,台灣的餐飲業也有機會藉由美國市場建立品牌與實力。
連賢明接著提到,第三個挑戰是東南亞台商的在地轉型,過去台商都只將東南亞當作生產基地而非消費市場,但他認為可以改轉服務各國在地市場,尤其東南亞人口基數大,具有開發潛力又可降低關稅衝擊。
除此之外,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蔡維哲則提到,財政部、經濟部的主動性仍顯不足,中國啤酒以低於成本5元的價格在台銷售,導致其市佔率從2016年不到10%,上升至去(2024)年已達32%,財政部最近才要開始進行傾銷調查;不過台灣過去10年只有8起傾銷案調查成立,對比東協國家已啟動96件調查,且有74件成立,台灣公部門的積極度明顯不足。
他又以鋼鐵業為例,世界各國都給予本土業者大力支持,英國國會為跨黨派通過援救方案,各國針對鋼鐵業者都提供經費支持,韓國20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德國則高達150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政策仍偏向利息補貼或設備補助,規模與決心明顯不足。
蔡維哲表示應在三方面加強對本土產業的支持,首先是,主動引導業者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產業,如高精度、高強度、高耐度的技術製造,進入半導體、醫療、國防等領域,並加速導入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第二,協助業者區域布局,實現「脫中入北」,在美、歐、亞建立服務據點,如寶達已於越南、泰國、美國、墨西哥與德國設廠;第三,建立多元且具韌性的供應鏈,與中國供應鏈區隔,維持高標準與高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