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立青專欄|花錢當街友=消費貧窮?從「貧窮人的台北」看倡議的困難與重要性

    2019-10-03 11:36 / 作者 洪采姍

    近幾年來,在十月國慶前後,台北市的幾個NGO組織會開辦一個活動稱為「貧窮人的台北」,主要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理解台北生活的困境,理解不同族群在台北生活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這個活動倡議多年以後,已經成為各級學校老師帶著學生前去參訪的固定行程。活動時間約略一個月長,除了展覽出房價、所得以及非典型的雇用以外,同時也會有講座、街頭夜宿、真人圖書館和街友體驗,近年來涵蓋的族群有街賣者、障礙者、新住民、都市原住民。



    會辦這樣的活動,除了開辦活動的單位多是第一線服務和第一線倡議組織以外,也因為這樣的當面接觸,最能夠使參加者改變刻板印象而大受好評。但也有另一種「為什麼要花錢當街友」、「街友也能演講」等質疑「消費貧窮」的聲音。

    「貧窮人的台北」活動造成網友爭議。(圖片來源/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Facebook)

    我將這些所謂「消費貧窮」的質疑,帶到身處其境的當事人前時,卻有不同的反應,多半認為「有人關注很好啊」、「比沒有人看到我們還好」、「快點來消費我們,我們快餓死了」,甚至,新巨輪協會在擺攤中,開始啟動了餐車計畫,希望藉由經營餐車的方式,讓身障者可以擺脫過去推賣的單一收入來源。



    另外有無家者,則是滿心期待這樣的活動,是他少數可以受到重視,面對自己過去露宿街頭時的回憶,這樣第一線與人接觸的活動,能夠讓他練習說出自己的故事,並且整理回憶,建立起回歸社會的信心。

    (圖片來源/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Facebook)

    所以我想談談倡議的重要。在一些組織中,並不大需要面對社會的質疑,這可能是過去累積的成果,這樣的組織,需要的反而是舉辦活動讓更多人可以看見;但在另一些組織中,倡議比起募款或者舉辦活動都有更為嚴重的急迫性,這主要來自於社會大眾理解不足,對於議題毫無所知或者更嚴重的狀況下,讓弱勢者處於汙名化的狀態,這種的狀況下直接服務會遭遇嚴重困難,很可能因為社會大眾並不理解「問題在哪裡」,而造成第一線服務人員的努力不被看到,難以取得社會大眾支持,也會使得被服務的對象感到難堪,痛苦,經費上的取得也較為困難,甚至倡議的過程中會造成反彈。



    這種狀況下,組織的倡議可能需要透過更多種活動,例如講座、出書、拍攝影片、實境遊戲來包裝,這其實都是一種向社會對話的方式。

    許多弱勢正遭受污名化,加上大眾理解不夠,造成活動難以獲得支持。(圖片來源/Pixabay)

    之所以要舉辦這麼多種活動,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倡議的過程中,很容易和質疑者產生衝突,累積多年的偏見或者是標籤難以在短時間內除去,需要透過辯證和討論,透過第一線服務者的觀察累積出足夠多的事實基礎,才能夠回應質疑,這種過程中,通常會和過去的傳統價值觀起衝突,而通常最受傷的,都是最弱勢的。



    正是因為深怕被服務的對象在倡議的過程中,因為長年的污名化而第一時間被攻擊,所以這些團體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管道,試圖讓更多人看見不同身分的處境。期待用安全而友善的環境給予被幫助者練習,並且整理好,準備好面對回歸社會。



    我想這是所有倡議組織的心聲。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