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名醫開講】運動傷害千百種 葉文凌點出年長者特別留意這4點

    2025-07-24 10:46 / 作者 陳國偉
    骨科名醫葉文凌。陳國偉攝
    古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在現代醫學及保健知識發展下, 70歲的運動員真是一點都不稀奇。所以壯年一族的運動傷害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只是運動傷害千千百百種,自不可能一一表述,所以只能列舉最重要且常見的傷害。

      運動最重要的是骨骼肌肉系統,在年輕的運動員而言,主要是關節的傷害。常見的是關節韌帶、半月板損傷和軟骨骨折。但對壯年運動員而言,肌腱傷害會不成比例地增加,尤其是在肩關節和踝關節附近。具體來說,主要是肩膀旋轉肌破裂和腳踝阿基里斯腱的發炎及鈣化,或是頑固性的足底筋膜炎。而壯年運動員的骨骼肌肉系統問題,主要根源於骨質密度下降和肌肉逐漸減少所致。

       一、肌肉减少:

    嚴格來說,這是一種生理變化,並不盡然是運動傷害所致。但問題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肌肉參與,肌肉的減少絕對是一件災難性的問題。在極端的情况之下, 60歲成年人的肌肉量可能只有20歲時的15 %左右,在40歲以後肌肉量即會穩定減少,這是一種生物自我調節的結果。過了青年期之後,正常生物的社會功能及生物功能會慢慢下降。肌肉下降的結果不只是運動功能的下降,肌肉也同時是一種內分泌器官,所以也會造成腦、心、肝臟、腎臟、軟骨、硬骨、韌帶功能的全面下降。主要理由是,漸漸衰老的生物必須慢慢面對凋亡。但現代人是不服老的,也不會隨便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實,更會勇敢地接受挑戰,活到老拼到老。所以我們必須全力避免肌肉減少的發生。對肌肉減少的最好政策就是"預防"。也就是減少肌肉下降的趨勢曲線斜率。其中最重要的是運動,飲食只能夠是輔助作用,絕不可能只靠飲食而減少肌肉下降。

    二、骨質減少

    和肌肉減少一樣,骨質減少也是一種生物自然調節的結果,只是現代人需要運動,骨質就不能減少。避免骨骼減少的策略是多面向的,除了運動之外,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鈣質攝取、維他命D攝取、各種營養物質均衡攝取,均甚為重要。一旦到達骨質疏鬆,藥物的攝取也絕對是必要的。正如從肌肉減少一般,預防絕對是重中之重,好好的吃,好好的運動,才是避免骨質減少的上上策。一旦骨質疏鬆造成重要部位的骨折,其死亡率和癌症是相差無幾的。骨質疏鬆骨折造成的社會成本,往往比個體成本巨大。在現在小家庭為主的社會型態下,長輩的致殘絕對會摧毁一個小家庭。

    三、旋轉肌(肩袖)斷裂

    對於壯年運動員而言,旋轉肌斷裂真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尤其是對於以上肢為主的運動而言,旋轉肌斷裂就等於運動生涯的終結。旋轉肌破裂大多是肌肉已經開始退化,一旦到達力量的臨界點,稍微有點外力就足以使之斷裂。在60歲以上的運動員是極為常見的。治療上並不困難,就是儘早使用微創關節鏡手術,予以雙排錨釘固定的縫合手術。如果使用傳統手術或者單排錨釘固定,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和骨骼肌肉問題不同的是,旋轉肌斷裂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預防。只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四、阿基里斯腱和足底筋膜炎

    這兩者必須一起討論,因為在解剖構造上這二者是相連的。在壯年運動員的表現往往是以骨刺為主。醫生常常被問,是不是骨刺拿掉就好了。其實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肌腱是身體血液循環相對較差的地方,這也代表一旦有了傷害或者發炎,肌腱的修復能力往往是不好的。不良的修復和不足夠的修復的結果就是鈣化的產生。所以在放射學的檢查上就會以骨刺呈現。但其實在骨刺以外會有許多不良的受傷組織存在。如果只是拿掉骨刺,就是一種鋸箭法,是完全沒有辦法解决問題的。其實最好的方式也是預防勝於治療。在運動前一定要有熱身的習慣,在25 ℃時至少要熱身10分鐘,每下降五℃就要增加五至10分鐘的熱身時間。

    別忘了,熱身是包括增加身體核心溫度和四肢的伸展。運動完之後一定要再做放鬆運動。也就是主要肌腱和肌肉的伸展運動。長年忽視熱身運動和放鬆運動就是造成骨刺產生的最重要原因。十年痼疾旦求一時之艾草是不切實際的。其實阿基里士腱骨刺和足底筋膜炎也均可以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只是不要發生還是比較好的。( 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 教授)
    陳國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