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日本專家警告「吃人熊」可能正在蔓延 嘗過人肉的熊會把人當成獵物

    2025-10-19 15:02 / 作者 陳家齊
    吃人熊示意圖。X@livedoornews
    今年日本被熊襲擊致死的案例已經達到8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最近兩個案例更是讓專家憂慮,是否正有一群曾經吃過人肉的熊在秋田、岩手等日本東北地區遊蕩,牠們吃過人肉,會把人當成獵物看待,攻擊性異乎尋常地強烈。

    朝日新聞社的網路新聞雜誌AERA週日(19日)報導指出,今年7月至10月,岩手縣北上市和賀町接連有3人死於熊襲,研究熊類已有半個世紀的日本黑熊研究所所長米田一彥先生表示:「從未見過如此極端的案例」,稱這些熊的攻擊性極高。

    連續兩起熊殺人事件罹難者遺體「部分缺失」

    10月16日,北上市瀨美溫泉一名60多歲清潔工在清理露天浴場時失蹤,第二天早上在附近山林發現他的遺體,據說遺體嚴重受損,部分缺失。

    而在瀨美溫泉附近約2公里處的一個山林,一名70多歲男子採蘑菇時被熊襲擊死亡,10月8日發現遺體。遺體已經身首異處,損傷極為嚴重以至於現場無法判別性別,據說頭部滾落在離軀幹稍遠的位置,遺體腹部有許多爪痕,四肢也有部分缺失。

    在7月4日,距離採筍男死亡約8公里處的和賀町一間民宅,一位兒子發現母親死在屋內,遺體全身有多處傷痕。室內留有疑似熊的腳印。7月11日,在同一町內捕殺一隻熊,DNA鑒定結果顯示,它就是傷害那位年長女性的同一隻熊。

    10月16日溫泉襲擊事件中,發現遺體時獵人當場就在附近獵殺了一隻熊,米田一彥表示,他希望DNA檢驗出爐後,看看這隻疑似為溫泉殺人的熊,與在町內民宅殺人的熊是否有親戚關係。

    在遺體旁就補到殺人熊,顯示熊已經把人當獵物、食物

    米田一彥表示,如果是在遺體旁邊獵捕到殺人熊,這顯示熊已經把人的遺體當成食物,在現場看管,所以沒有離去。

    而採蘑菇男子身首異處,有可能是多隻熊分食遺體,米田一彥說:「一隻大型雄性熊的重擊下,人的頭骨可能會被打穿一個洞。但受害者頭顱與軀幹分離的案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遺體被分解到如此程度,可能有不止一隻熊的參與。」

    他所憂慮的是一群聚集起來吃過人肉的熊,正在把捕食人類的習性傳播開來。他說,在屋內攻擊老年女子、在山上攻擊採蘑菇男子、在溫泉攻擊拖走男子的熊,「可能是有血緣關系的熊,繼承了相似的習性」。

    秋田縣的多熊分食受害者案例

    米田一彥有一個痛苦的回憶,是2016年在秋田縣鹿角市發生的「十和利山熊襲擊事件」,是日本史上第二嚴重的獸害事件,造成4人死亡,4人受傷。

    其中一名男性是在進山採竹筍時遇害的,遺體收容耗費了較長時間,米田一彥說:「遺體獲得收容前的五天裡,被好幾隻熊分食。」據死者家屬說,繃帶包裹的遺體「摸起來沒有肉,也沒有內臟」。

    因此,米田一彥指出,找回受害者遺體時間拖得愈久,發生多熊食人等進一步危險的可能性就愈高。他說:“多隻熊分食被遺棄的受害者,會增加嘗過人肉味道的熊。這些熊會把人類視為獵物。熊通常對不熟悉的事務會採取謹慎行動,但一旦牠們學會把人類視為獵物,就有可能引發新的事件。」

    不幸的是,可能的狀況本月恐怕在另一案件中正在發生。10月3日,在宮城縣北部栗原市,一名採蘑菇的女性被熊襲擊身亡,與她同行的另一名女性失蹤。至今已兩週過去了,失蹤女性仍下落不明。當地地形險峻,搜尋工作進展困難,至今仍未找到任何線索。

    熊襲需要系統性追蹤,尋找可能有捕食人類習性的高危險熊族群

    長期以來,米田一彥一直警告,襲擊人的熊可能會再次襲擊人。這是獵人和當地居民自古以來的說法,然而,由於缺乏證據,熊襲致死事件往往被視為個別熊造成的傷人事件,沒有積極採取防止再發生的措施。

    如今,連續襲擊的證據正在逐漸出現。今年7月,北海道福島町發生了一起報紙派送員被熊襲擊致死的事件。現場採集到的熊毛經過DNA分析,確認與2021年在同町襲擊致死一名女農夫的熊是同一個體。

    米田一彥指出,侵略性極高的熊襲問題可能是同一族群的延續與多次犯案,他說:「有些地區看起來有好幾隻熊出沒,傷人事件頻傳。但是,根據現場調查,我們推測從長野縣到東北地區,多個地區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多隻熊正在引發傷人事件。」

    他認為,這些有血緣關系的熊,可能是親子或兄弟姐妹,牠們已經學會把人類視為獵物。

    報導與宣傳的隱晦,讓吃人熊問題遭到淡化

    要如何阻斷這種「吃人熊」連鎖反應?米田一彥表示地方政府、警察與獵友會應共享情報,立即捕殺肇事熊。

    但在這裡有一個宣導上的難處。有鑑於大眾觀感,以及不想影響到地方觀光,熊襲報導中幾乎都極力淡化熊可能「吃人」的狀況。地方政府的通知和報導中很少提及「啃食遺體」,通常會用「全身有多數爪痕」等措辭來表達遺體受損程度。

    米田一彥說:「我認為在防止負面評價的同時,有必要努力傳達被熊襲擊的風險正在增高。」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