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14:21
政府擴大試管嬰兒人工生殖補助計畫,上路三年,迄今已協助超過2萬1,514對夫妻迎接2萬4, 653名新生兒。國民健康署今(17)日指出,去年超過8,164對夫妻成功生下9,034名試管寶寶,較112年8,536名、111年7,083名增加,連年都有成長,同時呼籲把握女性25至35歲黃金生育期,及早規劃並善用補助資源,實現生育夢想。
2025-01-21 16:22
臺大醫院今(21)日公布「臺灣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政策的投資報酬率」研究,顯示政策投資報酬率達5.68倍(淨稅收)與21.87倍(總稅收),不僅提升試管嬰兒出生數,更創造長期財政價值,具顯著經濟效益,證實這項政策是具顯著經濟效益的國家衛生政策。
2024-12-23 14:21
民進黨直播節目《午青LIVE》,今(12/23)邀請民進黨立委郭昱晴分享上週實況,她抨擊,立法院藍白兩黨聯手以「舉手表決」多數暴力的方式三讀強行通過充滿爭議的三大惡法,包括《選罷法》、《憲訴法》與《財劃法》修法,議事攻防中甚至公然以暴力限制立委人身自由的粗暴行為。她強烈譴責國民黨委員的粗暴行徑,並呼籲全民關注藍白聯手對台灣民主的傷害。
2024-12-16 19:41
近年來,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成為趨勢,為守護母嬰健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宣布,自2025年起推動三大生育補助政策,包括孕婦唐氏症篩檢新增補助選項、癌症病友醫療性凍卵補助,以及人工生殖療程加碼補助,期望藉由多元資源支持,守護母嬰健康,減輕育齡家庭的經濟負擔。
2024-08-19 11:44
衛福部國健署今(8/19)舉行「助愛茁壯迎好孕」記者會,國健署指出,自110年7月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3年來已成功幫助1萬8千多對不孕夫妻、迎來2萬多名試管嬰兒,除低收及中低收入戶每次補助上限為15萬元之外,一般夫妻首次申請最高可獲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補助6萬元,妻年齡未滿40歲每胎最多可獲補助6次,年齡在40-45歲間,則每胎最多補助3次,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受惠。
2024-07-17 15:06
為提升國家對新住民的照顧及權益保障,新住民權益專法成為本屆立法院焦點,民進黨立委以《新住民權益保障法》提案,藍白兩黨則是主推《新住民基本法》。昨(16)日立院院會在藍白兩黨人數佔優下,強行推翻上週五(7/12)三個黨團簽字認同的協商結論,強硬表決以《新住民基本法》三讀通過新住民權益專法,並引起藍白陣營不實抹黑,稱民進黨阻擋基本法是因為不照顧新住民。
2024-05-11 07:00
台灣自2020年人口首次呈現負成長,2023年新生兒數創新低,少子化問題嚴重,也有不少人深受不孕所苦,一名高齡許太太求子血淚史艱辛,因不孕症多年,經多次試管「反覆流產7次」,胎兒竟突然沒心跳,醫師揪出恐與免疫系統有關,經診治後,終於一圓求子夢,歡喜迎接母親節。
2023-12-29 11:29
「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從2021年7月開始施行,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2023)年12月12日止,共有1.5萬名試管嬰兒健康出生;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提醒,若有生產計畫,無論是自然生產或人工生殖都要早點做,據統計,人體生產風險呈現「U字型」,最理想年紀介於25至35歲,早於25歲或晚於35歲生產,相關風險都會提高。
2023-10-04 14:55
近年來國人越來越晚婚,連帶也跟著晚生,統計數字顯示,採用人工生殖的年齡層逐年升高,女性從2012年的36歲到2021年增至37.9歲、男性也從2012年的38.1歲到2021年增至39.6歲;衛福部國健署提醒,自然流產率在34歲以後隨年齡而增加,若有生育計劃應把握黃金孕期。
2023-03-30 12:22
有關少子女化對策執行成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彭富源今(3/30)於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說明, 教育部與衛福部持續透過「擴大不孕症補助」、「擴大平價教保服務」、「降低就學費用」及「發放育兒津貼」等策略,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另自今年8月起,規劃循序漸進調降師生比,1:12為最終目標,持續維持比例者,提供2年的獎勵經費,每年10萬至20萬元。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