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發現,在 1980 年代、中國開放外國投資初期,台灣企業家是首批對其投資的「外國人」,但中國對台商而言,逐漸成為「舊愛」。
圖為離境示意圖。(圖片來源/Faisal Akram, CC Licensed)
《經濟學人》19 日報導,眼見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猜忌加深,中國政府變得更積極加強兩岸經貿關係,因為中方「將台企視作資金與關鍵技術的重要來源」。於是,中國在 2018 年至 2019 年,相繼祭出「惠台 31 條措施」 與 26 條優惠措施,直接賦予台商特權,享有與中企一樣的待遇,例如稅收優惠、參與中國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或基礎設施建設等。
不過,中方的如意算盤可能打錯了,報導就指出,2015 年至今,台商投資中國的金額下滑了超過一半。原來,曾是中國最大外資來源的台商,現就 3 大因素對中國市場卻步。
報導中提及,許多台灣人已逐漸認清中國目的,這個目的是藉由加強兩岸經貿往來,防止台灣尋求獨立;尤其是中共談及惠台措施時,會把各項計劃視為國內計劃,還強調意在追求「內部創新」,讓台商心中警鈴大作。
另外,因應美國政府對中國課徵關稅,加速許多台廠的脫中計畫,有 40% 的台廠多將產線移至東南亞國家。身為全球最大的腳踏車生產商捷安特,就將匈牙利視為替代生產基地。
此外,華為等中國科技巨擘,一間間地被美國政府列為制裁黑名單,影響部分台企在中國發展空間,報導更提及,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 15% 的營收原來自華為,現也預備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新廠。
報導引述一位上海台商的觀察,即便中國政府願施惠給台企,但中共仍將扶植中國「紅色供應鏈」視為優先,導致許多合約仍由中企得標,自己只能期待成為承包商。
寧波台商協會會長黃聖朝也表示,他們旗下有 300 家會員,現今沒有任何一家在中國成功標到大型的政府合約。不過,他評估可能不是因為台企受歧視,而是中企的競爭力愈來愈強,也更懂得創新。
台企對中國的「愛意」降溫,還有一點是因為年輕台籍幹部不願再赴中國管理工廠。
如今,台灣年輕人不願再赴中,擔任吃力不討好的工廠主管職,而面對中國的台企主管各個接近退休年齡,台企出現「接班斷層」問題,進而對大手筆投資中國感到裹足不前。
近來,多國開始呼籲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cMaster) 23 日接受澳媒專訪,警告中國已成當今全球安全的最大威脅,他呼籲澳洲忍痛切斷對中經濟依賴,才得以擺脫中國的經濟脅迫。隔天,歐洲方面也對此議題表態,葡萄牙是歐盟部長理事會下一任主席國,該國總理柯斯塔(Antonio Costa)在公開活動中談及,歷經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後,「減少依賴中國與其他國家」是歐盟的首要任務之一。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Why commercial tie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re beginning to fray〉
更多太報報導
直接辱罵講者、放中國國歌擾亂活動,美國大學裡的中國「小戰狼」正崛起
他們判我有罪時聲音在抖!她是「國民阿嬤」不斷提起的恩師,也是政治受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