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人專欄|永續性的艱難挑戰:山區生態廁所的謊言

2020-11-25 16:21 / 作者 洪采姍

所謂的山域遊憩活動,簡言之就是人民出於休閒娛樂的需要而進入山區,而其中最主流的活動型態就是範圍涵蓋全島的健行,最有名的目標則是家喻戶曉的「百岳」。




但讓我們想一想,這麼多的人進入山林,而且又集中於熱門的步道之上,假如是需要過夜的行程,大小便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一直以來,沒設廁所的地方就任憑登山客野放,但這篇文章想探討的是有設廁所的地方。





現在山林面臨新的挑戰:山區生態廁所。(示意圖來源/Unsplash)



現狀:名不符實的生態廁所



我們的管理單位老喜歡在山區廁所前面掛上「生態」兩字,但生態到底是什麼?對照國外文獻,可以得知其意指「堆肥廁所 (composting toilet)」,原理就是設置一發酵槽,再利用好氧微生物逐步分解排遺。



但若是你跟我一樣走訪過許多條高山步道,就會知道臺灣絕大多數的生態廁所都是謊言。



這一個謊言分為兩個類型:一是欠缺維護、設計不良的堆肥廁所(乾式生態廁所),二是將生態兩字強加於茅坑之前,然後美其名曰生態廁所。唯一正常運作的優良範例,只存於政府從2017年開始撥款委外管理的嘉明湖國家步道。



第一個種類可見於塔塔加上玉山主峰路線,以及雪山主東峰線,但廁所仍會有些臭味傳出,為何?一說是因為尿液,而不是糞便,顯然這類現有設施在未來還有改進的空間。



第二個種類極為常見,各地的避難山屋附近通常都會有個廁所,例如成功山屋、南湖山屋、雲稜山屋、新達山屋、桃山山屋皆然,特色是蒼蠅飛舞、惡臭難當且令人望而生畏。但最弔詭的是,管理單位竟會宣稱它們是生態廁所。



美國林務署於1995年釋出的《偏遠地區排遺管理》(Remote Waste Management)手冊中,即明確指出「使用超載、無維護、非為當地氣候所設計,或未發揮功能的堆肥廁所是極度令人不悅的經驗」。



事實上,在國外這就叫做「pit toilet」,糞坑就是糞坑,跟生態到底哪裡有關係了?堆肥廁所非常仰賴維護。隨著環境、氣候的不同,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加入木屑這類碳源,並且充分和糞便混合,一旦沒有做到這一點,廁所就會逐漸失去功能,徵兆之一就是臭味。



一個失去功能的堆肥廁所,與糞坑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論及保護生態,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永續性,不是等到一坑填滿了就換挖下一坑。美國落磯山國家公園一處廢棄糞坑的內容物,據報超過40年都沒有分解完成,而且有些熱門遊憩區的排遺累積速度極快,每2-3年就要挖新的坑洞,所以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NPS)正在轉為採用收集桶,但後續維護管理仍是個不小的問題。



延伸閱讀:山區救命良藥:林務局推「手機訊號地圖」哪一間電信最好用看這裡





南湖圈谷廁所。(圖片來源/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令人厭惡的廁所,等於沒有廁所



廁所跟人性也有關係嗎?當然有。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個讓人不願意上的廁所,等於沒有廁所。



最近看到加羅湖相關的報導,顯示新建廁所的使用者反饋不佳,就算蓋好了也沒人去上,無法完全發揮作用。我當初擔任訪談代表之一就表示:廁所不能離營地太遠,不然就不會有人願意上了。但設得太近,又會碰到湖盆集水區和破壞景觀問題,最後的妥協方案就是現址。



雖說未見到正式的問卷調查,依照我的觀察與經驗,山域廁所使用率低不脫以下三大原因:



1. 廁所距離太遠

2. 廁所的連通道路況不佳

3. 感官問題 (惡臭、蒼蠅、視覺相關因素等)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為何功效不彰,讓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夜中突然想上廁所,往廁所的方向一望,除了幽深的黑暗之外,還要經過討厭的泥灘地 (媒體報導中指出來回約15分鐘)。換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如今上山的訪客大多只是社會大眾,不願意為了環保犧牲小我,所以一個設計不良的廁所,結果很可能是形同虛設,看看南湖圈谷的慘況,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短期解決之道很簡單。既然地點已經確定,剩下的工作就是改善廁所與營地之間的通聯道,讓人們即使穿營地拖也願意走一趟,但距離仍會是個硬傷。



延伸閱讀:直昇機與救護車從來就不是免費:我製造了一場山難,也付了我的帳單





即使是設置廁所之後,遊客也不見得買帳,仍然前往湖盆的邊緣地帶野放。圖為加羅湖。(圖片來源/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結語



像先進國家一樣用直升機運糞桶很棒,但現在的臺灣還吃不起這帖藥。連吊掛沉重建材進入山區都無民間業者可接了,何況是遊憩產生的排遺問題?



導入堆肥廁所之餘,配上維護與管理才是最關鍵的一點,就看政府願不願意仿嘉明湖模式一般撥款委外管理,或是設計一套直升機之外的運輸機制。遊憩壓力越大,寄望於認養或志工就會越顯得事倍功半,透過有合約關係的委外辦理或許才是長遠解決之道。



一般來說,國外的管理單位會呼籲造訪高山地帶的登山者自行攜出排遺。大家都知道是最完美的方式,但同時也是最不受歡迎的方式,若無供應必要物資,配上嚴格的監管與罰則,即使經歷長期的宣導教育都不見得能有成效。



正因如此,考量到貿然挑戰人性必定失敗,先進國家的政府還是會將排遺處理視為己任,以公款來保持野外環境的整潔。



最後我要呼籲:我們身為堆肥廁所的使用者,也必須要遵守規範,除了絕對不可將衛生紙、塑膠袋等垃圾丟入其中,更要注意糞尿分離──尿液歸尿槽,糞便歸發酵槽,這樣設施才能妥善發揮作用。



人民有遊憩的固有需求,山林則是越來越受歡迎的熱門場域,這其中的平衡該如何拿捏,還需要我們繼續關注下去。



更多太報報導

3組實測研究告訴你:為什麼爬山一定要用登山杖?

如果第一時間有人可以掌握行蹤,結果會不會不一樣?談登山留守制度的建立與重要性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