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學生的煩惱不都是無病呻吟?會這樣說的大人,別忘了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2020-11-19 11:34 / 作者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

    每當我提到我其中一份工作是在大學裡擔任學生的心理師時,朋友總會半開玩笑的說:「大學生?心理會有什麼困擾?多半是一些無病呻吟吧!?」雖然,這可能是他人的玩笑話,我卻心裡多半會湧出些許愁悵。想著這群已是成年卻總被當孩子對待的族群,難過著他們總是這樣被誤解的看待。




    許多人不知,在這間號稱第一學府的學生輔導中心內,光是晤談主題的分類就有17項之多。從新生入學開始可能會遇到的「學校適應」「人際問題」「師生關係」,到畢業生多會半煩惱的「生涯職業規劃」等。或者,從外在因素的「住宿環境議題」「考試焦慮」「感情議題」 到內在的「情緒困擾」「自我了解」等等,不勝枚舉。



    而這些年來,我觀察到一件事:不論這些學子來談的表面議題是為何,繞到最後,往往普遍的核心議題幾乎都是在探索「人生的意義」!套句網路流行用語,聽到我這樣說,大家都驚呆了吧!





    作者發現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核心都是在探索「人生的意義」。(圖片來源/PIXABAY)



    大學生?來談人生的意義!?



    先來看看來諮商的孩子吧!



    在這個環境裡,有一部分的孩子是師長眼中所謂乖乖牌。不論是天資聰穎或刻學苦讀,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多半不用父母操心。他們在高中畢業以前,幾乎都是名列前茅。除了在知識上的追求,他們多半不被鼓勵探索其他的生活面向。因此即使有其他的興趣嗜好,或是感情、人際需求,很多時候也都選擇自我忽略、甚至被環境壓抑著。



    多年來,他們不斷地被各種說法說服。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來自身旁所有師長的催眠,不斷地哄騙:「沒關係,等上了大學就好了!」



    當然,他們也沒讓太多人失望。將自己對大學生活的幻想與師長的期待合併為共同目標,努力不懈的帶著眾人的期盼,順利的進入了高等學府的殿堂,本以為從此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卻在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怎麼驚呆了的竟是自己?!怎麼上了大學後,迎接自己的竟是一連串的打擊和失落?



    有些人,遇上的第一個打擊,是開始驚覺,世界上不是只有努力念書就夠的了!



    這些學子一輩子都生活在前三名,來到了這裡卻發現,竟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論自己如何挑燈夜戰,還是只能看著他人的背影!而這些差異竟有別以往唸書的習慣,並不是靠努力或技巧就可以跨越的,不論自己如何努力,如何熬夜,每次成績卻總是敬陪末座!



    念電機的,追不上那些原本在高等技職學校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念建築的,承受不住日以繼夜24小時被迫生活在系館裡,白天上課、晚上趕圖趕設計,周末面對教授如同公審似的在眾人面前評圖。




    「我不明白,為什麼到大學還有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這種滿檔的課?這個高中有什麼不同?」

    「大學教授課堂上說的內容完全沒有跟著課本的走,投影螢幕上的筆記講義都跟他嘴裡的內容又完全不同,我到底要怎麼讀?」

    「不是說大學是自由的開端嗎?為什麼我每天都在被原文書追著跑?哪有什麼可能去參加社團交朋友?」




    於是習慣人生總以成績表現為評價個學子們,瞬間自信跌到了谷底!輕微的,放棄課業;嚴重的,放棄自我。

    而那些所謂乖巧的孩子,「乖巧」二字成了最大的包袱,害怕讓家人知道自己已與他們認識的自己不同,電話裡無法對家人明說,遇到放假不敢回家!因為家人的一貫回應可能是:「你到底有沒有念書?你要加油一點啊!」



    再來談談那些課業上還算迎刃有餘的孩子吧!




    「我都已經唸到他們要我念的學校/科系了,然後呢?」

    「我根本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嘛!」

    「都大學了,我還是沒辦法交(異性)朋友啊!」




    這是他們常吐露的心聲。



    對他們來說,原本以為到大學就會迎刃而解的問題,原來只是躲在路途的後端等著突襲而已!



    不擅長交朋友的人,人際關係依然困頓。因為不善表達自己,於是課堂上分組不敢找別人,也沒人找自己。下了課,找不到知心相伴的對象,連用餐的夥伴,也只能依附在主要團體一起行動。「系邊」是他們現在最新,用來形容在「系上趨近邊緣的人」!



    想交男女朋友的人,到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怎麼跟異性相處?若遇到男女比例懸殊的系所,他們往往連要踏出第一步去認識的管道或勇氣都沒有!





    許多乖乖牌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拼命讀書。(示意圖來源/PIXABAY)



    於是,在這約莫一坪大的晤談室裡,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遇見了這樣的畫面。年僅20歲上下的他們,因為人生一路以來都將目標建立在唸到「第一學府/志願」就好!多年來生活在父母與師長的期待,而當這個目標達成後,他們卻一個個失去戰鬥的能力,彷彿力氣已全用盡。他們無法為自己確立下一個目標與方向,因為多年來已習慣將他人的目標視為自己的目標,於是當自己得為自己的人生真正確立方向時,全都顯得不知所措。



    在這些學子身上,我見不到他們面對明日的勇氣!他們躊躇不前的躲在教室裡、躲在實驗室裡、躲在宿舍裡、躲在他們所謂的難題裡。因為一輩子可能只擅長念書這件事情,於是前仆後繼的考研究所,考高考國考,考博士班。其實有沒有可能,他們不是不擅長其他事情,他們只是沒有機會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而已!?而習慣了一路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人生準則,選擇持續念書或選擇安定的工作,成為了他們最安心也最沒有風險的道路。



    說他們沒有創新的勇氣?不如說,他們對失敗的恐懼,遠遠超過對「成功」渴望吧!



    有時,遇到敏感一點的孩子,他們開始內向性的思考「我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他們開始質疑或探詢生命的課題以及自己存在的意義,而這樣的議題我在這學府裡,屢見不鮮。



    當我們仔細觀察思考,就會發現現行的大學學科模式,其實幾乎都是為了以研究為志業的人而設計的。我們的教育制度,也似乎是為了訓練孩子們將「高學歷、高成就」設立為自己終生目標,但你我都明白,在人生道路上的課題並不僅只有「高成就」而已。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生命任務包含了「工作」、「社交關係」與「親密關係」三種。能夠平衡的在這三項任務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拓展對社會的連結度,發展社會情懷(社群連結),才是建立健康身心均衡的基石。而具備這些克服生命任務的技能,其實是在人生的早年時期就可以開始養成的,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場域,家庭會提倡甚至鼓勵這三大任務的培育呢?又有多少家庭,為了追尋所謂的「高成就」,自然忽略了培育他們自我照顧的能力呢?





    阿德勒提出生命三大任務:工作、社交關係、親密關係。(圖片來源/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



    或許是我們總認為,在生活裡交朋友和談戀愛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太理所當然了,所以我們的環境便容易遺忘提供或鼓勵他們在這兩項課題上的練習,太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自然就能會了!但我們是不是忘了,沒有一樣技能,可以無中生有的!生活有太多能力,需要靠自小日積月累的培養和鼓勵。



    身為父母、師長,相信我們或許都對孩子說過「人生不是只有念書而已!」。然而,我們是否也有機會省思,我們是否也同樣的提供了他們一個不是只有念書而已的環境?



    當我們期待孩子以「好好念書!」為目標時,可能也就代表著我們正在延宕他們具備這些能力的訓練。在這同時,我們可能都在扼殺這些孩子面對人生困境的勇氣!



    每當有人以半開玩笑的方式揶揄著,大學生的煩惱不都是無病呻吟?我的心情總是遺憾著的。想著他們被如此的誤解時,我便會回憶起年少時期,同樣也曾被誤解的我們。腦中不禁浮現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說過的,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只是多數的人都忘了。」



    當我們一一成長為大人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同樣的遺忘了自己在當年的那些渴望?那些渴望著自己可以早點學會人生課題的勇氣。



    作者: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 原文出處:這些年,那些高等學府學生教我的事⋯⋯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成為任何「不是原本的我」的樣子,真的能解決你的痛苦嗎?

    他都憂鬱了,別一直問他為什麼憂鬱了!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