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堰塞湖暫時解除紅色警戒。翻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臉書
因應燕子口堰塞湖等影響,太魯閣國家公園17日至22日封閉全園,引發議論。國家公園署還原決策過程指出,當時路面溢流已阻斷交通,又擔憂若有事故將分散花蓮光復鄉救災量能,決定封園有4大考量,確保旅客與人員安全為優先。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釀嚴重災情,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10月17日也出現堰塞湖,經農業部緊急發布紅色警戒,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公告禁止遊客進入,但遭質疑為海拔300公尺的堰塞湖危機,封閉毫無關聯的3000公尺高山區域。後續經太管處評估堰塞湖災情未擴大,決定23日起縮小封閉範圍,開放部分高山地區。
針對決策過程,國家公園署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當初會預警性全區,主要是考量天候、無法夜間監控、救災量能、交通管制共4大因素。
國家公園署指出,第一,因應颱風風神及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帶來的連日強降雨(預估達400至600毫米),恐對全區地質不穩定潛勢區造成不確定性影響,為確保遊客安全,才會在10月17日晚間公告全區封閉。
國家公園署說,第二,當時立霧溪堰塞湖水位持續上漲上升,導致公路局在靳珩隧道上方設置的CCTV監視器故障,無法在夜間持續監控水位上漲情況。第三,傍晚已有民眾前往太魯閣閣口好奇圍觀,需安排警力前往勸離,考量當時政府救災量能集中在花蓮縣光復鄉,如果再發生其他意外事件,恐導致救災量能分散。
第四,因夜間台8線路面已溢流阻斷東西向交通,如發生其它意外事件將無法及時救援,又因部分登山路線出入口位於台8線,須配合道路封閉管制措施,因此為避免增加災害風險,便採預警性全區封閉。
國家公園署指出,後來仍持續全區封閉,主因是10月18日花蓮地區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且氣象預報持續降雨,考量邊坡易發生崩塌、環境風險仍大,決定維持10月17日至22日全區封閉,太管處都已主動發送簡訊通知登山隊伍,提醒注意天候變化並調整行程,避免受下山道路封閉影響。
國家公園署說,經這幾天監測及相關單位評估,堰塞湖情勢目前穩定,沒有擴大跡象,壩體的岩石主要為大理岩,且多為塊狀,已出現滲流現象,湖水持續從靳珩隧道回流至立霧溪,林保署將持續處理降挖;山區降雨量也趨緩,因此自10月23日起開放部分高山地區,但堰塞湖警戒區仍維持封閉,呼籲民眾遵守管制措施,避免進入危險區域。
太管處昨天宣布,重新開放的高山地區包括合歡山、崇德、大清水、太魯閣台地、太魯閣遊客中心、得卡倫步道、大禮大同步道等;南湖群峰、畢羊縱走、北二段等生態保護區恢復恢復入園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