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人員指出,桃園長庚急診「滿床通報」次數明顯增加,早晨時段即經常出現無床可收情形。林口長庚醫院。游騰傑攝
今年初全台掀起一波「急診壅塞風暴」,在外界關注台北幾家醫學中心塞爆之際,最新統計卻顯示,年初全台最塞的地方,其實是桃園。《太報》採訪第一線消防救護人員、醫療人員,及桃園在地議員、衛生局,皆點出桃園急診壅塞問題的急迫難解,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則回應,今年2月完成桃園醫療區的重新劃分,調整後桃園可望增加病床、增設醫院,並啟動多項措施改善現況,盼能紓解急診壓力。
根據衛福部資料,今年第一季桃園市「急診轉住院暫留急診超過48小時案件比率」高達13%,不僅遠高於台北市9.28%、新北市9.08%。進一步分析顯示,桃園唯一的醫學中心林口長庚醫院,在年初爆發急診壅塞期間,「急診轉住院暫留急診超過48小時案件比率」比率達21.55%,僅次於全台第一名台大醫院的22.60%。
去年就亮紅燈 多家醫院塞到無法紓解不過,事實上,桃園急診壅塞並非今年才爆發。桃園市審計處在去年度報告中指出,113年度各院急診留觀或等待住院超過48小時比例普遍偏高,林口長庚22.90%、天晟醫院21.71%、國軍桃園總醫院16.45%、衛福部桃園醫院11.42%,全都遠高於全國平均值5.87%及北區指標值9.29%。
桃園人口快速成長,但醫療量能卻明顯跟不上腳步。龜山消防隊救護人員透露,近兩年「滿床通報」頻率變多了,「很多天的早晨7點,系統裡就會跳出通知,哪家醫院滿床、不能再送。特別是林口長庚,通報滿床的次數明顯變多。」
然而,根據衛福部資料,近一年不只林口長庚,桃園多家醫院「急診轉住院暫留急診超過48小時案件比率」比率全面上升。聖保祿醫院從過去的1%左右,去年第一季暴增至5%,今年初更飆升至11.29%。
南桃園情況更為嚴峻,龍潭區國軍桃園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今年初高達27.27%,甚至超過林口長庚。為紓解壓力,衛福部11月啟動的「假日輕急症中心」計畫,也特別在龍潭設置據點,盼能分流輕症病患。
醫療人力吃緊 「改制留觀床」難見成效一名不具名的第一線醫療人員指出,護理人力不斷流失,是造成壅塞惡化的主因之一。衛福部打算將留觀床改為獨立空間,讓病患獲得更佳照護品質,並比照一般病床給付,他直指「但問題在於,空間在哪裡?人力夠不夠?」,認為未來新政策效果仍有限。
桃園市議員李宗豪坦言,桃園人口近年快速增加,特別是龜山A7、A8地區成長最快,但過去因病床數不足、護理人力吃緊,加上法規、土地、程序等問題,新醫院興建不易,導致醫療量能未能隨人口同步擴張、急診壅塞問題日益明顯。
桃園醫療資源偏向都會區 林口長庚4成病患來自外縣市桃園市衛生局醫事管理科長洪健翔表示,桃園市有1家醫學中心、8家區域醫院及26家地區醫院,平均每萬人35.36張一般急性病床,且醫院多集中於桃園、中壢等都會區,對人口快速成長的新興都會區,如平鎮、八德等地,醫療資源則相對匱乏,他也指出,林口長庚醫院因地處交通樞紐、鄰近新北市,實際就醫病患中有超過4成來自雙北等外縣市。
洪健翔也透露,目前亞東醫院預計於中壢新設一所擁有482床的區域醫院,相關土地變更已獲核准;同時市府也正積極推動市立醫院設置,採取「公私協力」模式,串聯基層醫療體系,讓診所醫師能共享市立醫院的先進儀器與設備,以提升整體診療品質與基層處置能力。
此外,衛生福利部在今年2月公告修正《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調整醫療區域劃分,新增桃園「平德」次醫療區域,新增平鎮、八德等五個行政區為單一次醫療區域後,洪健翔指出,全桃園市總床數可再增加3,281床,其中平德次醫療區域可再增加1,758床,盼藉此提升該區醫療量能。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桃園市急診壅塞情形主要集中於特定醫院,並非整體區域皆出現問題。她說明,衛福部已於今年2月完成桃園醫療區的重新劃分,調整後桃園可望增加病床、增設醫院。目前桃園市政府已提出在八德區興建市立醫院的申請案,該案正由衛福部審查中。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劉玉菁指出,衛福部已啟動多項措施改善現況,包括推動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在宅急症照顧計畫(HAH)、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並持續強化分級醫療與衛教,提供更清楚的就醫路徑與急重症識別指標,希望藉此逐步紓解急診量能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