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示意圖。圖片取自 unsplash
                            
                        
                    台灣肥胖率居高不下,「瘦瘦針」近年成為熱門話題,不少民眾視為減重捷徑。不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長楊宜瑱提醒,「少吃多動」仍是減重與健康維持的根本法則,最佳減重效果來自藥物治療結合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
楊宜瑱指出,部分肥胖者的確可能與荷爾蒙失調有關,例如腸泌素或其他內分泌異常,且常規檢驗未必能偵測。她強調,藥物並非萬靈丹,最佳減重效果來自藥物治療結合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其綜效優於單獨依賴藥物。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自2024年啟動「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結合全台122家醫療院所,透過醫療團隊衛教、追蹤與藥物治療,協助糖胖症患者達成「控糖、減重、護器官」三大目標。歷時近十個月,計畫共收案 883 位患者,總減重達3,708.6公斤、平均腰圍縮小近5公分,並在今(4)日召開成果記者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糖胖症不僅會提升全因性死亡風險逾2倍,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也增加近1.8倍。美國糖尿病學會近年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強調糖胖症會導致血壓升高、使血管內壁受損,引發栓塞,造成心臟與腎臟負荷倍增,增加心臟病及慢性腎病風險。然而統計顯示,僅有不到3成患者執行體重管理,顯示提升疾病認知與行動力刻不容緩。
楊宜瑱分享,近年GLP-1腸泌素類藥物問世,為糖胖症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國際治療指引也建議若有控糖減重需求,可優先考慮GLP-1腸泌素類藥物,「GLP-1是人體腸道分泌的荷爾蒙,不僅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以輔助體重管理,在身體各個器官也都可以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