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楊厝港社區,用不同鮮豔顏色區分一幢幢建物,指引失智者回家的路。洪敏隆攝
全球平均每3秒新增1位失智患者,各國都面對「失智海嘯」挑戰,我國政府研擬2026年頒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3.0」,目標之一是建構更全面的失智友善環境;新加坡在2025年已完成亞洲第一個以社區研究為基礎的失智友善鄰里,《太報》實地採訪,讓讀者了解當地如何推動及理想的失智友善社區元素。
鮮豔組屋打造失智者「看得懂」的社區搭乘新加坡MRT南北線到楊厝港站(Yio Chu Kang),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漆上粉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等不同鮮豔顏色的組屋,標示組屋建築物號碼的「大牌號碼」相比其他組屋,有更大的數字標示在建築外牆上,遠遠就能辨識。不論是顏色分區的建築物、路標或大字顯眼的指示牌,都是楊厝港這個在地社區建構失智友善環境的基礎之一。
不僅是用建物顏色區分回家的路,連結建物的有蓋步道屋頂也會漆上相同顏色。洪敏隆攝
新加坡跟多數國家一樣面臨嚴峻的高齡社會及失智浪潮挑戰,根據官方2022年統計,每10位60歲以上的人中就有1 位失智症患者,約有9.2萬名患者,預估到2030年失智人口會達到15萬人。
這些年新加坡因應失智海嘯,推動的項目除了「強化預防意識」、「早期識別與診斷」等政策措施,建立失智友善社區的作法,著重在物理環境和社會支持兩個面向並行推動,至今(2025年)已建立14個失智友善社區。
本土化研究為基礎:楊厝港融合組屋與私宅,打造高樓城市設計原型約有4萬人居住的楊厝港,已有逾40%人口的年齡超過65歲,因此新加坡政府在2021年12月宣布,楊厝港要在2025年成為首個涵蓋所有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失智友善社區,也是當地首個融合組屋和私宅,並以社區研究為基礎的失智友善社區。
楊厝港基層組織顧問葉漢榮指出,楊厝港的失智友善社區,旨在開發打造符合新加坡高樓層、高密度的城市環境,建立屬於本土化的失智友善設計原型與指南,可用於在新加坡各地創建更多失智友善社區。
楊厝港是新加坡當地第一個高樓型失智友善社區。洪敏隆攝
楊厝港失智友善社區計畫結合許多新加坡機構及社區組織,除了產官學有綜合醫療服務機構(AIC)、宜居城市中心(CLC)、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也體認到所有設計原型應透過與多方利益相關者(包括居民、社福機構)共同創建對話來設計、實施和建立持續能力,因此加入許多在地組織,以確保設計的實用性、可執行性和長期維護性。
超越通用設計 滿足全社區需求該計畫推動初期就認知到「全社區」的方法,必須建立所有人共同努力及包容性社區,才能讓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在社區中感到被接納、參與和支援。因此,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單位所做的「失智友善社區研究」,不只是邀請楊厝港10名失智者、10名照顧者,也邀請當地80名居民、20名地方利害關係人參與,透過步行訪談、社區工作坊等方式,發現其需求、問題及希望解決之道。
透過研究,發現較為一致的問題包括:缺乏遮蔭與休憩設施,希望有更多座椅、社區花園與共用空間;失智或失智前兆者指多感官刺激過強會導致認知負荷過重;照顧者最關切是安全與導向性;收集居民對居住環境的反饋,將楊厝港打造為以社區研究為基礎的失智友善鄰里,協助失智居民可在鄰里原地養老。
記者實地走訪楊厝港失智友善社區,觀察體驗除了有許多友善社區的排水溝封蓋,或為人行空間確保有無障礙等基礎設施,明顯感受到是超越一般「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或「樂齡友善環境」(Age-Friendly Environment),把認知挑戰、感官刺激以及身體能力限制等失智者會遇到的問題都納入友善環境考量設計。
因為失智者對於3D空間的判斷能力本來就較弱,對於顏色和深淺的區分能力也有所下降,視覺接收能力和專注力也會有所下降,對文字的理解力也有所衰退;大部分失智者在某個病程點後,行走時習慣往下看。此外,體力相對也會減退,必須有適時停下來休息,且要注意身體調節體溫及流汗量的障礙。
楊厝港社區內的牆面指引標示都加大,讓長者可以更容易辨識。洪敏隆攝
「浮標」指引:鮮豔分區建築、亮黃色圖標與休憩點,減少失智者迷路風險楊厝港的物理性失智友善環境,是以「浮標(Buoys)和燈塔(Lighthouses)」布局;浮標是指明確的指引導航辨識,並且設置易於使用的休息點,提供中途的喘息與互動;燈塔是指有目的且熟悉的社區空間,可以吸引失智症者、照護者更廣泛的參與社區活動。
在楊厝港這個大型社區,除了每一幢建築物用不同的空間顏色,幫助失智長者定位及記住自己所處的地方,在其步行的動線環境中,則要避免指引標示過於複雜或顏色多樣而造成長者記憶紊亂,因此整個楊厝港的大型社區內,指引標示及設施一律採用的是亮黃色。
亮黃色的「浮標」指引方向,也提供路途間的休息空間。洪敏隆攝
在地面上,到處可以看到亮黃色的圖形標記,例如採用餐具的圖標等簡單且公認的標記,引導失智長者前往附近的小販中心等基本設施,或是標示前往鄰近的社區友善站,不僅確保長者可以在社區內尋找方向以及無障礙的通行,也有助於他們識別及步行前往相關據點。
不僅無障礙設施完善,透過地面圖示指引,前往小販中心等地方。洪敏隆攝
此外,在社區內到處可以見到亮黃色的座椅休憩空間, 因為與地面、牆壁顏色形成明顯對比,失智者在視覺上更容易辨識,讓長者在有適當休息點的規劃路徑上活動,不僅維持體能獲得熟悉感,同時減少迷路風險。由於失智長者習慣低著頭走路,在每個穿越路口也都在地面標示文字提醒及帶點童趣的圖示,提醒長者過馬路時要注意。
依照失智者行為習慣,打造安全的環境。洪敏隆攝
「燈塔」歸屬感:藍色庭院活動空間,提供長者心智刺激與社交這項計畫也不僅是針對楊厝港社區內,因為輕微症狀的失智長者可能有自行外出的需求,周邊的MRT跟巴士轉運站也都配合,透過水果等圖案標示,引導長者前往要搭乘的路線,或下車後如何順利返家。
楊厝港周邊巴士轉運站,透過顏色及水果圖示等,以利輕微失智者辨識搭乘。洪敏隆攝
MRT站也強化地面指引圖示,對失智者更友善。洪敏隆攝
網路暱稱「愛拚才會贏」的當地居民向《太報》記者說,83歲的母親在5年前被診斷患有輕微失智症,已經走失過好多次,連當地小區保安都認識她,後來如果沒有人可以陪她,都盡量想辦法把她留在家裡,但這兩年「浮標」陸續建置完成,她會讓母親自己出去走,發現她喜歡人多的食閣或商店,現在她還會到「燈塔」活動,有自己的社交空間,狀況也比以前好多。
「燈塔」指的是楊厝港專門為失智者營造歸屬感和社區氛圍,專門設計的活動空間,是利用楊厝港現有社區空間改建而成,地面採用藍色而稱為藍色庭院(Blue Court),研究人員運用失智友善原則進行優化,並且增加很多認知訓練和遊戲的設施,讓長者可以在這邊活動,給予他們適當的心智刺激及改善協調能力。
楊厝港的藍色庭院,是為失智長者設計的友善空間。取自楊厝港失智友善社區報告書
藍色庭院有很多協助失智者增進身心健康的友善措施。洪敏隆攝
新加坡綜合醫療服務機構(AIC)護理和社區精神衛生部門主任施燕婷表示,一個失智友善社區是人們了解失智症和心理健康的社區,讓失智者及其家人在社區中感到被接納、參與和支援。因此採取雙管齊下的方法:建設「硬體」(環境基礎設施)和打造「軟體」(建立意識、服務和支援)。
從硬體到軟體建構「甘榜精神」 讓失智者在家園被接納與支持她提到,一個設計良好的建築環境可以使失智症患者安全地在社區中導航,並自信地繼續他們的日常活動。雖然失智症者從專注於尋路和感官刺激的失智友善環境設計原則中受益最多,但公眾也會覺得它們有用,也在這樣環境氛圍中強化「軟體」,建立同理心,學習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方法,並使公眾能夠在需要時提供協助,以創造「甘榜精神」(指新加坡人傳統上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互相關懷的團結精神)。
當合適的「硬體」設施與一系列「社區軟體」相輔相成時,就有可能最大化個人的自主性,儘可能延後機構化安置的時間,並最終讓他們能夠在地安老(age-in-place)。
楊厝港是新加坡透過本土型研究打造而成的失智友善社區。洪敏隆攝
面對高齡失智浪潮 設計就是最好的防線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各縣市都號稱有示範點 ,但實際並未落實,只有新北市平溪區是天然的友善村,過往台灣對失智症友善的物理環境推動的著力是比較弱,只有台北捷運推動較為用心,希望失智政策綱領 3.0版能有較多著墨。
事實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前幾年有委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蔡淑瑩做《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研究,裡面提出的設置準則,與新加坡的準則有很多一致的精神。蔡淑瑩提到,高齡失智者照顧環境標準有別於一般的高齡友善社區,如果能夠提早針對此課題,因應未來高齡失智者照顧問題,可提供於既有社區環境中,讓高齡失智者得以繼續使用社區設施並持續參與社會活動,能減緩失智者病況,並可讓失智者與照顧者有最友善的使用空間。
台灣跟其他國家一樣,無法避免高齡浪潮隨之而來的失智海嘯,但應該積極應對,透過設計營造友善環境,做好未來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