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湧入花蓮光復鄉。翻攝傅崐萁臉書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連假湧入萬名「鏟子超人」協助清淤,卻有不少鏟子超人表示從災區回來後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甚至傳出有人「橫紋肌溶解、目前在加護病房急救」。疾管署提醒,由於風災積淹水可能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生風險,呼籲當地民眾及投入重建人員、志工,清理環境時落實「防疫三保」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確保自身安全。
有網友9/30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發問:「有人去完花蓮鏟土回來發燒的嗎?還有喉嚨痛」,這則貼文隨即引發網友熱議,紛紛回應:「我是在慘的時候就先頭痛,然後接下來爆汗」、「我好像蕁麻疹」、「待了四天三夜,凌晨回到台北,早上起來喉嚨痛咳嗽,沒精神」、「不知道是不是中暑關係頭痛到現在,喉嚨也乾乾沙沙的」、「當天回來開始眼睛痛」、「鏟完回來感冒簽,上班超痛苦」。
除此之外,還有網友指出:「身邊有人回來橫紋肌溶解,目前在加護病房急救,才82年次!」他談到,挖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周遭環境、飲食、自身體力、疾病、是否有足夠休息等等,都要列入考量,呼籲大家「請大家要量力而為!祝福所有人都能平安」。
同時,也有從事快遞工作20年的網友建議:「這個是體力透支造成,瞬間新陳代謝,大量流汗,做重力工作剛開始都會這樣子,一段時間就適應,挖土大量流汗,要補充電解質或是食鹽,加油!」也有醫療志工提醒大家:「大家東西要用漂白水消毒哦!而且土有細菌,我們醫療組才會趕快幫大家沖洗哦,貼心提醒自主檢查三天,有任何不舒服的人立即就醫,然後去哪裡要跟醫生說。」
疾管署呼籲,志工及災區居民要落實防疫三保,才能遠離傳染病。疾管署提供
對於災區防疫措施,疾管署日前也曾提醒,由於積水嚴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損害並污染飲用水,提醒當地民眾與志工清理環境時落實「防疫三保」: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避免傳染病威脅。
一、 裝備保護: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穿拖鞋,以及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
二、飲食保護:水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食物保存過久或變質(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等)請勿再食用。
二、 清潔保護:戶外區域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200c.c.加10公升水)噴灑庭院、水溝等潮濕處;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100c.c.加10公升水)擦拭或刷洗地板、牆壁、廁所等處;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同時應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如暫時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改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疾管署呼籲大家,民眾從災區離開後,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汙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