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今(28)日召開醫療成果記者會,發表台大醫院「復甦科學中心」全方位照護成效,而該中心於2023年成立,是台灣首個以心跳停止急救、照護與康復為核心的醫療單位。游騰傑攝
在生死交界的一瞬間,醫療團隊的應變能力決定了生命的延續與否。突發性心跳停止是全球常見的重大急症,台灣每年約有2萬1000至2萬2000人因此倒下,存活率極低。2000年時,即使搶救成功,最終能清醒出院的病人僅有1.2%。台大醫院看見這項挑戰,成立復甦科學中心,整合急診、重症與康復照護資源,透過高品質的復甦後照護與溫控治療等介入,讓存活出院率提升至36%,其中近24%的病人神經功能恢復良好。
台大醫院今(28)日召開醫療成果記者會,發表台大醫院「復甦科學中心」全方位照護成效,而該中心於2023年成立,是台灣首個以心跳停止急救、照護與康復為核心的醫療單位。
一位曾經歷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病患,今日出席記者會時一度身體顫抖了一下,他笑著解釋:「可能剛剛情緒激動,被電了一下。」原來他體內裝有心臟第四支支架,過去曾心肌梗塞倒下,一度仰賴葉克膜維生。他感性表示,能夠從鬼門關走回來,全靠台大醫院專業醫療團隊的全力搶救,才能站在這裡開口說話。
突發性心跳停止是全球常見的重大急症,每年奪走數百萬人的性命。即便成功急救,病人仍可能面對「心跳停止後症候群」,包括腦部傷害、心臟功能異常與多重器官衰竭。台大復甦科學中心透過高品質的復甦後照護、溫控治療(保持體溫32℃至36℃)、早期冠狀動脈介入與個人化康復計畫,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與神經功能恢復。根據台大復甦科學中心統計,急救後復甦成功率達67%,其中36%病人能成功出院,近24%神經功能恢復良好。
台大復甦科學中心執行長蔡旼珊表示,全台每年約有2萬1000至2萬2000人發生突發性心跳停止,急救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是後續的照護與康復。她指出,2000年時這類病患成功出院率僅1.2%,因此台大建立完整復甦後照護流程,如今從急診低溫療法進展至前三天嚴格溫控、避免發燒,第七天啟動康復追蹤計畫,並持續追蹤長達一年,提供病患全面支持。
蔡旼珊表示,復甦科學中心致力於整合「生命之鏈」六大關鍵環節,包還及早識別、啟動緊急醫療服務、高品質CPR、去顫電擊、復甦後重症照護及神經康復,提供從急救現場到完全康復的完整照護流程。
台大急診醫學部主任張維典表示,患者若能在倒下後30分鐘內恢復循環,存活機會大增。他回顧,30年前即使心跳恢復,最終能活著出院的比率僅約1%;如今隨著實證醫學與重症照護的進步,這一比例已提升至36%。自2008年起,心肺復甦「生命之鏈」延伸至第五環重症照護,近期更進一步納入第六環康復期追蹤,他補充台大醫院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溫控治療,以及早期穩定心臟功能、神經功能恢復。
台北市衛生局長黃建華指出,北市每年約有1500至2000起突發性心跳停止案例,雖然部分病患可在急救後恢復心跳與血壓,但多數患者難以清醒。許多心臟停止的病人雖被搶救回來,仍無法回歸正常生活。所幸在台大急診醫療團隊不斷努力與流程創新下,愈來愈多患者不僅恢復循環,更能清醒出院、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