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會走路的肺炎」吃抗生素竟沒用!男童肺炎持續擴散、肋膜積水

    2025-04-10 10:36 / 作者 游騰傑
    吳秉昇醫師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提供
    11歲許小弟連日高燒不退、咳嗽不止,送醫後竟確診罹患「黴漿菌肺炎」,但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高燒不退,甚至併發肋膜積水,情況一度嚴重。所幸經黴漿菌抗生素調整後病況趨穩,順利康復出院。醫師提醒,後疫情時代黴漿菌感染明顯增加,家長須提高警覺。

    11歲的許小弟日前因高燒四天、咳嗽等不適前往地方診所看診,雖然日常生活及上課都沒有受到影響,但症狀不僅沒有好轉,更是出現胸悶、活力及食慾下降等情況。家長擔心病情加重,緊急帶他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

    經抽血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許小弟C反應蛋白偏高(CRP,發炎指數)且右下肺葉有感染情形,聽診也發現有囉音及喘鳴,診斷為社區性肺炎,因黴漿菌急性抗體呈現陽性,醫師懷疑為肺炎黴漿菌感染。

    不料病情急轉直下,即使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高燒不退,肺炎甚至擴散至其他區域,合併肋膜積水。遂照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吳秉昇,透過黴漿菌抗生素的調整,當晚許小弟即逐漸退燒,一週後平安出院,後續胸部X光追蹤亦發現右下肺炎及肋膜積水已改善。

    吳秉昇指出,黴漿菌肺炎通常好發於5歲以上的幼童及青少年,初期以長期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症狀表現,之後慢慢出現胸痛及呼吸喘。由於症狀與一般肺炎病菌、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相似,不容易辨別,需要藉由聽診、抗體篩檢或核酸檢測確認,並配合胸部影像學檢查,由於症狀通常輕微,所以又被稱作「會走路的肺炎」。

    然而,這也並不表示能夠輕忽感染,吳秉昇進一步指出,若沒有及時診治,除了造成肺部感染及氣喘惡化外,也有可能引發免疫反應,出現肺外症狀如蕁麻疹、多型性紅斑、口腔及眼結膜潰瘍、甚至併發腦炎,不可不慎。

    吳秉昇解釋,肺炎黴漿菌是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為常侵犯肺部導致「肺炎黴漿菌肺炎」,所以又簡稱「黴漿菌肺炎」。其傳染方式主要為飛沫傳播,潛伏期通常約二至三週,高峰流行期約落在夏、秋二季,但由於台灣四季並不分明,一年四季皆有感染可能,後疫情時代黴漿菌肺炎病例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與免疫負債有關。

    吳秉昇指出,後疫情時代,民眾配戴口罩的比例有所下降,而黴漿菌肺炎在校園及家庭的傳播力不可小覷,且目前尚無黴漿菌疫苗可接種,因此吳秉昇醫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仍是最直接的預防。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喘、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