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示意圖。游騰傑攝
急診室人滿為患、護理人員流失嚴重,台灣醫療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專家指出醫院錢不夠,無法請更多護理人力,進而關閉病床,形成惡性循環,坦言「錢只要足夠,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
受到護病比限制,目前全台護理人力不足,導致部分醫院被迫關閉病房,加劇急診住院待床病人滯留情況,並影響醫院收入不足。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壅塞無外乎就是健保點值不夠,以及護理人力不足,「這件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表示護理在醫院是人數最多的,假若醫院收入不足,也無法加薪留住護理,無法請更多護理,坦言這些確實都是惡性循環。
洪子仁也表示,目前急診壅塞主要發生在內科系慢性病患,而非急性、重症。他強調,「現在的急診擁塞現象絕對不會發生在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中風或重大外傷患者身上」,因此急診塞車,除了護理荒外,分級醫療政策失靈也是造成急診塞爆的主因之一。
洪子仁指出,民眾對大醫院的迷信導致下轉困難。即便鄰近醫院有空床,患者也寧可在大醫院急診走廊等待。這種就醫行為不僅加重醫學中心負擔,也使地區醫院的醫療資源閒置。
針對護理人力短缺問題,洪子仁認為薪資待遇是關鍵。他表示,「如果護理人員薪資沒有到6萬以上,你覺得有辦法招得到嗎?」他呼籲提高護理人員薪資,以解決「三高一低」,包含高工時、高風險、高壓力、低薪資的問題。
此外,近日南部地區醫院急診室擁塞、候位近百床位問題引發關注,可能與護理人力短缺有關,成大醫院急診部災難醫學科主任林志豪則表示,這並非南部獨有現象,而是全國性的系統性問題。
林志豪指出,護理工作的辛苦程度和不可預期的挑戰性是造成人力短缺的重要因素。急診護理尤其面臨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對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體力和專業技能都有極高要求。他也呼籲政府提供更多支持,以留住現有人才並吸引新血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