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戰爭跟疫情影響,全球都缺藥。藥品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受到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原物料短缺導致深陷缺藥危機,當然台灣也逃不過,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緩解缺藥問題?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醫師羅源彰今(4/17)日表示,其實「相同成分、相同劑量、相同劑型」的三同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相當,鼓勵醫師多使用國內學名藥、國內優良藥廠持續投入,讓藥品能更近一步發揚到國際上。
民眾到醫療機構就醫或到藥局領藥時,可能會遇到醫師開立學名藥,或者藥師詢問是否可以學名藥替代,讓不少民眾感到疑惑。到底什麼是「學名藥」、什麼是「原廠藥」?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解釋,原廠藥是藥廠經過漫長研發過程,取得臨床試驗等,取得專利藥證,因此成本較高,這時就會給予所謂專利期,也就是保障只有研發藥廠能生產、其他藥廠不得生產,不果等到專利期過,其他藥廠就能生產「學名藥」,藉以降低成本,受惠更多需要的民眾,學名藥跟原廠藥要有相同療效。
據統計,我國製劑藥品許可證張數學名藥佔比84% ,其中新藥13%、生物製劑2.13%、罕藥0.72%,台灣藥品已經行銷到全球約70多個國家。
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胡順惠攝
羅源彰解釋,台灣真的需要「國藥國用」,這幾年歷經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原物料短缺甚至容易斷貨,疫情後物價上漲各國搶藥,幾乎是全世界趨勢,而免疫負債、免疫竊盜後,呼吸道感染人數大增,如果自己國家沒法產生藥品,就容易出現藥品斷頭。
羅源彰進一步解釋,「相同成分、相同劑量、相同劑型」常用的藥品其實都是學名藥,所謂的BA就是「生體可用率」,學名藥有效成分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的素履與程度,與原廠藥一致;BE就是「生體相等性」,非原廠藥的生體相等性試驗結果需與原廠相似且無統計上的差異。
羅源彰分析,目前台灣用藥趨勢而言,學名藥佔比7成卻只耗費4成經費,比例高但仍有進步空間,像是美國接近9成,醫師釋出處方箋到藥局配藥,就他本人診所而言,開業18年來都沒有遇過民眾堅持選原廠藥,甚至有人指定要用學名藥,因此建議醫師、藥師可以多選學名藥,就能避免未來未來戰爭或類似新冠疫情再次發生時又出現缺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