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人「ㄣㄥ」不分 研究證實:兩發音正在悄悄合併

    2025-08-20 17:09 / 作者 陳怡穎
    你是否曾被糾正「口齒不清」、發音「ㄣㄥ不分」?陽明交大提供
    你是不是偶爾會自覺說話時「ㄣ、ㄥ」不分,甚至被別人糾正「口齒不清」?事實上,有最新研究指出,台灣中文中的「ㄣ」與「ㄥ」真的正在逐漸發生合併現象,而且合併方向有脈絡可循。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盧郁安與台灣大學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利用超音波影像、聲學分析與聽覺感知實驗,觀察受試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舌頭的實際運動情形。結果顯示,即便特意放慢或加重語氣,大多數台灣華語使用者的舌頭位置仍無明顯差異,代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不太會刻意區分這兩個尾音。

    陽明交大外國語文學系盧郁安教授(右)與臺大語言所邱振豪副教授(左)。陽明交大提供


    研究進一步指出,合併並非隨機,而是呈現出不同方向,例如「音」與「英」,當前方母音為「ㄧ」時,舌尖音(ㄣ)傾向往舌根移動,與舌根音(ㄥ)融合。此情況普遍存在,使得受試者在聽到「ㄥ」時,正確判斷率下降。

    至於「深」與「生」情況則相反,舌根音(ㄥ)傾向往舌尖靠近,與ㄣ產生合併。這導致聽到「深」時,辨識率下降,但聽到「生」的正確率卻上升。

    研究使用超音波技術、聲學以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說話者在發「音」(ㄣ)、「英」(ㄥ)、「深」(ㄣ)、「生」(ㄥ)等字時的舌頭姿態。陽明交大提供


    雖然舌頭動作趨於一致,但母音前置條件會讓發音帶有不同程度「鼻化」。舉例來說,唸「英」時的鼻音感覺比「音」更重。這意味著,愈來愈多說話者可能不再依靠舌位來區分,而是以鼻音強弱作為辨識依據。

    盧郁安解釋,如今說話者的確開始以鼻化程度區分,但聽話者仍多依賴傳統的舌位線索,顯示雙方之間存在認知落差。不過,假如你發現自己「ㄣ、ㄥ不分」,不用太糾結,說不定你早就走在語言變化的最前線。

    研究團隊指出,說話者雖然在發音時已經出現用鼻化程度來區分的傾向,但聽話者仍主要依靠傳統的舌位線索來理解語音。陽明交大提供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