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骨刀筆書浮生——王默人傳記》作者周安儀特地從美國返台,分享與王默人攜手走過的生命歷程。
寫實作家王默人傳記《錚骨刀筆書浮生》今(7/2)在清華大學發表。傳記由王默人遺孀周安儀撰寫、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完整記敘王默人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清華大學出版社指出,王默人青年時歷經台北、高雄兩地奔波的寫作生涯,後因聯合報電梯爆炸事件遭懷疑搜查,憂心被誣陷而身陷牢獄,不得不遠走美國,最終於2020年辭世的不凡一生。
清華大學出版新書《錚骨刀筆書浮生——王默人傳記》,由遺孀周安儀親筆撰寫,圖為兩人在1972年的珍貴合影。
作者周安儀特地從美國返台,現身分享兩人攜手走過的生命歷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表示,今天向王默人先生致敬,不只是紀念一位作家,更是感謝一位用筆為底層發聲的良知。他從新聞走入文學,一生寫小人物的悲喜、土地的變化,用文字承擔時代,用小說記錄真實。
「他的筆不喧嘩,卻有重量;他的文字不華麗,卻有靈魂。謝謝王默人先生,他讓我們相信:文學可以很靜,但它的光,可以照得很遠。」。
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左)與《錚骨刀筆書浮生——王默人傳記》作者周安儀在新書發表會簽名合影。
王默人本名王安泰,1934年出生於湖北黃梅縣,13歲因戰亂輾轉到台灣。退役後在台灣師範學院旁聽自學,之後投入新聞界,以報導真相為職志,揭露社會不公;並自1954起以默人為筆名發表小說,書寫礦工、礦災等底層人物,因此不見容於當局。1985年他離台赴美,也從此輟筆近20年。
直到2011年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陳建忠指導研究生李勝吉以王默人為題進行研究,重新喚起外界對他作品的重視,清華大學也曾頒授王默人名譽文學博士,
周安儀表示,王默人當年白天跑新聞,晚上寫文章,文學才是他的理想,可惜時代對他不公,致王默人始終活在邊緣,連小說都常被截半,結尾被擅改。她很高興看到王默人傳記發表,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也加入臺文館的文學家族,「我們要讓經典的文學活起來,成為世界舞台中心!」
清華大學人社院長李卓穎指出,王默人創作跨越一甲子,作品逾百篇,創作質量驚人,令人敬佩。「默人」的筆名原意是沉默的人,但他的文章卻不沉默,總為社會底層人民發聲,細膩刻畫社會轉型的矛盾與掙扎,彷如一幅活生生的浮世繪。
清華大學台文所所長王鈺婷指出,王默人傳記生動地以議題分章、而非傳統的線性記敘,是一大特色;中央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李瑞騰也在這本傳記中提到,王默人是一位深具人道精神的作家,始終堅守寫作初心。他評述,王默人的代表作《地層下》、《阿蓮回到峽谷溪》深入描繪礦工生活困境,「這樣的寫作不單是文學創作,更可視為一種社會實錄」。他認為,王默人晚年創作的《跳躍的地球》堪稱「生命之書」,是對兩度流亡人生的總結與交代。
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向陽)主持新書座談會時也提到他與王默人的交往,當年他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向王默人約稿,刊出了小說《阿蓮回到峽谷溪》。林淇瀁回想,王默人當年被調查,可能也與在自立副刊刊出的文章有關,「如今社會終於還給他們夫妻一個公道。」
文學館內目前同步展出「隱世微光——王默人、周安儀,他們的作品與時代」常設展,分為時光迴廊、文學成就、生活故事等四大展區,收藏兩人的手稿、字畫、生活用品,並搭配書信、照片等珍貴資料,還原了兩人的生活場景,帶觀眾走進這對文學伉儷跨越半世紀的精采人生。
新書發表會後,也舉行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結盟加入由國立臺灣文學館領軍的「文學館家族」儀式。王默人周安儀文學館是第38間加入文學館家族的館舍,結盟儀式由臺文館館長陳瑩芳致贈建築彩繪以資紀念,王鈺婷代表清華文學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