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掰了「逛街式選課」!國立大學16週新制換5個月長假 師生準備好了?

    2025-02-03 08:3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近年來國立大學開始將學期縮短為16週,但密度更高的課程也讓部分師生感到壓力。廖瑞祥攝
    為了接軌國際、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彈性應用,近年來國立大學陸續將學期由18週縮短為16週,學生一年將有近5個月的長假,如此變革,短期來看挑戰師生的適應力,過去常見的「逛街式(Window Shopping)選課」也將成過去式;而長期來看,更可以思考整體大學的課程、學分規定是否可以更精簡、調整。

    此刻,不少大學生已經放了將近2個月的「史上最長寒假」。111學年起,台灣大學系統正式推動將學期由18週縮短為16週,去年從12月23日開始放寒假,到今年2月17日開學,加上頭尾都逢週末,總共會歷經58天的假期;暑假預計從6月9日開始,到9月1日開始上課,共有85天的假期。

    光是寒暑假,全年就有143天的長假,再加上國定假日,至少有5個月以上時間在放假。而這在國立大學之間已經開始成為常態。

    包含台大等國立大學近年開始縮短學期。廖瑞祥攝


    海外名校多14到16週 頂大帶頭盼接軌國際

    同為台大系統的台灣師範大學同樣在111學年縮短學期,台灣科技大學則從112學年上路,來到今年113學年,包含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中興大學、台北大學、暨南國際大學都也正式實施16週,政治大學、中央大學則預計於114學年實施,也就是說,到了今年(2025)9月之後,至少有10所學校採行新制。

    回顧2020年推動之始,台大整理海外包含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以及香港大學等採用學期制的學校,發現這幾校學期多介於14至16週,為接軌國際與讓學生自主學習,才希望縮短以利國際交流及實習。

    時任教務長的台大副校長丁詩同當時便受訪表示,過去每逢12月,許多國際生為了要返鄉過耶誕節或新年,都會要求老師提早考試,也造成困擾,未來縮短更能配合,也希望老師能更好地規劃課程,利用數位學習、學生課外或自主學習等方式去設計。

    鑑於海外不少學校學期介於14-16週,國內大學紛紛跟進縮短學期。圖為香港大學。翻攝自官方臉書


    不過課程時間縮短後也引來擔憂,重點在過去18週的課程要精簡為16週,節奏必須拉得更緊,教師、學生能否跟上腳步,都是一種考驗。

    「老師都在唸時間很趕」 縮短學期待磨合

    如今3年過去,《太報》訪問數位已縮短為16週學期的學校學生,學生幾乎都有共同反應:「教授上課時會一直抱怨時間太趕」。

    台大政治系學生李瑞霖便指出,這在必修課特別明顯,雖是16週,但考慮到期中考、期末考,加上連假、颱風假,有些課實際上課時間可能只剩下12、13週,因此學生必須更自食其力,老師可能會把簡單的部分叫學生自修,或透過線上、錄影方式補課,但他認為,大學本來就是注重個人自主學習的場合,是否趕課其實影響並不大。

    就讀台師大地理系的許靜玟則表示,學生現在的感受常是「期中考、期末考無縫接軌」,因為放假時間往前,加上有些課的期末報告會提早幾週開始,因此一旦期中考以後,學生往往就會奔波於各式報告、大小考而非常忙碌,授課內容不變,但縮短學期下,也可以感受到教授對進度常有焦慮,有的老師無法按課綱上完,但也有人仍可以上完,「這就看老師的功力了。」

    除了接軌國際外,方便學生打工、實習也是一大考量。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對此,她談到,畢竟台師大學生不少之後想當老師,也有同學確實因此擔心自己因此學得不夠扎實,認為未來還要自己重唸。

    證照科系感受到的壓力確實更深刻,今年大二的賴羿綸就讀陽明交大醫學系,他認為,大二學校開始實施16週制度後,壓力確實增加不少,在證照考試內容不變下,醫學、牙醫、藥學等系其實都面臨同樣壓力,精簡後每週考試、教學量都變繁重,但反過來說,「這代表有更充裕的寒暑假來利用,所以現在會比較有自由感。」

    課程漸進式縮短 「逛街式選課」將成過去式?

    當然,縮短不是一蹴可幾。大多學校都是先從16+2,或者17+1、15+3等方式漸進式規劃,比如陽明交大過去便是從16週正式課程加上2週彈性學習時間開始。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解釋,期間他們也會呼籲教師們精簡課程內容,比方將學生可自修的部分改由線上平台進行,並協助教師錄製課程影片、數位化,逐步下來後,推動後並未有太大阻礙。

    「我們不斷跟他們說要調整心態。」陳永昇本身任教於資訊工程學系,他認為如今科技進展太快,應該把重點放在打好根基,教導學生如何學習,而確實醫學院會有擔憂,但這幾年來校方追蹤國考成績、實習評價,發現學生素質並無受到太大影響,「大家已經慢慢習慣下來,看起來是可行的。」

    課程精簡下,勢必須要加快上課步調,也考驗師生適應力。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則說明,重點是「開學第一天就要上課」,過去大學開課第一、二週都還在處理加退選,學生習慣先聽再決定要不要修課,但現在會希望當老師寒暑假公布課綱、選課之前,學生就要先把課綱看清楚、思考清楚,一開始確實有些師生覺得太趕,可是到第二年已經慢慢上軌道,校方也有追蹤學生學習成效,發現並沒有學生因此退步。

    時間變多難掌握?大學生:高中端需要銜接

    如今新制上路3年過去,許靜玟認為,帶來的影響是學生能運用的時間變充裕,除了更方便出國、實習或打工以外,外籍生或外地學生回家也更方便,此外現在台師大也有暑期課程,在5週內密集上完2學分的課程,「有點像一個比較小的學期」,她認為相關學期、學分的彈性放寬後,加上可以提前畢業,也有人會選擇藉此3年唸完大學課程,第4年時間出國交換等,可以更有空間規劃、安排。


    李瑞霖則指出,外商公司的實習大多要求2個月,不但有利學生實習,其實就算放假,如圖書館等設施依然會開啟,像是他也會在假期跟老師約時間討論,16或18週課程不是哪個一定比較好,只是適不適合的問題。

    學生認為,課程、學分彈性打開後,也能更自由地進行生涯規劃。廖瑞祥攝


    清華大學人社學士班系代表林韋彤則建議,接下來高中、大學間需要更多銜接,高中是學生一學期被老師引導20週,大學變成要自己安排16週,差別很大,「很多人大一進來,都覺得上學期怎麼一瞬間就過了」,增加自由運用時間,也有許多人需要慢慢適應,未來該要讓學生更有機會自我探索。

    他也呼籲,在整體課程設計上,既然縮短為16週,那畢業學分、必修學分是否也能思索調降?否則16週內要應付這麼大的課業,許多人會覺得吃不消,整體課程、學分都要一起思考是否精簡。

    畢業門檻128學分不降 課程精簡有壓力

    對於學生感到壓力,曾任教於美國、香港的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也指出,關鍵差異是台灣畢業學分較美國多,美國大學生多是每學期只修3到4門課,作業多、課程密度高,而台灣則因畢業學分多,一學期得修6到7堂課是常見情況,因此當課程從18週精簡為16週時,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壓力。

    事實上,早在2007年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期,教育部就曾研議,對比美國大學畢業門檻為100學分,台灣的128學分畢業門檻應該調降,不過當時在正反意見拉扯下,正方認為放寬限制可讓學生更自由運用,反方則擔憂降低學生素質,迄今《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2條仍是規定,學士學位修業期限為4年者,畢業門檻不得少於128學分,但得專案報教育部核准調減。

    課程精簡之後,學分精簡或許是下一個討論目標。廖瑞祥攝


    至112學年,全國大專平均畢業學分仍為約133學分,除了修業年限特殊的醫學院以外,不少科系門檻尚在128學分以上,比如台大機械工程系就有134學分,法律系為130學分,事實上,這已經是精簡過的結果,台大在2017年便將共同必修學分由30學分調降為24學分。課程、學分的精簡或調降,顯然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迄今尚無私校宣布縮短學期。私立大學校長協進會理事長、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分析,不同特質的學生需要不同教學方法、學期長度,關鍵還是回到各校教學目的,其實他認為,應該放寬同一所學校內有不同學期長度,畢竟不是全校都要去交換,何況不同國家的大學也有不同學期長度,「要對齊哪裡,交給各校自行決定。」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