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不只學生打老師!家長、教師衝突事件也倍增 緊繃的校園怎麼了?

    2024-12-23 08:1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校園裡的各種衝突事件,近年有增加趨勢。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台中市樂樂球棒攻擊、台北市特教生打老師⋯⋯師生衝突的新聞,近年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而根據統計,過去10年來不僅師生衝突事件翻倍,就連親師衝突也從每年不到百件,在2023年增加為270件。從教師到家長團體都指出,過去《教師法》處理不適任教師機制雖然立意良善,卻也讓教師更難以管教學生,此外,面對家長「擺爛」更是束手無策,導致越來越多的衝突在現場發生,呼籲重新思考協助措施。

    12月初,Threads上出現一串貼文,號召老師們以「學生跟我道歉,所以我原諒了___。」的格式進行接龍,回覆的留言比如:

    「學生跟我道歉,所以我原諒了他說我媽媽是妓女。」
    「學生跟我道歉,所以我原諒了孩子賞了我一耳光。」
    「學生跟我道歉,所以我原諒了他往我飯菜裡噴酒精。」

    「其實大多數老師都是選擇隱忍,只要家長願意道歉都可以(忍受)。」全國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提到現況語帶無奈,她指出,像是老師遭受暴力對待時,會領到3000元的慰助金,她就曾接過陳情,指出有單一教師這幾年已經累積領了6萬元,「這些都是很大的社會成本。」

    引起這起貼文的原因,是今年(2024)3月時台中市一名國小教師遭學生以樂樂球棒攻擊後,報警到校將學生帶走,此事在12月時被市議員拿來質詢,市長盧秀燕卻批評該師為不適任教師;這個說法在當晚炎上,上萬則憤怒的年輕教師湧入盧秀燕臉書留言,也迫使她後來公開道歉。

    類似的師生衝突甚至暴力相待情況,這幾年來頻頻出現在媒體版面,比如同樣在3月,台北市也有高中發生特教生跟老師爭執後,上台毆打老師,當時亦引起社會熱議。


    師生衝突翻倍破700件 親師衝突疫後達270件更緊繃

    教師受到學生、家長言語或肢體暴力,在教育部的校園安全統計裡歸類為衝突事件。翻開歷年報告,師長與學生衝突事件過去10年來呈現上升趨勢,從2012年開始,本來每年通報量平均為300件左右,但到了2019年一口氣跳上500件,儘管而後3年在疫情間趨緩,然而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度報告中,卻大幅增加到771件,增長速度驚人,跟過去相比等於約增加一倍。

    關係緊張?近年師生、家長衝突事件統計


    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又以國中小的增長最為明顯,兩者原來每年都僅有通報約100件,但到了去年已經變為國中234件,國小326件。

    師長與學生間衝突事件學制分佈


    另外有些家長跟教師間的氣氛也變得緊繃。2018年以前,每年教師、家長之間的衝突事件平均每年不到百件,然而在此之後不但穩定增加破百,2023年更達270件,和10年前相比也是增加數倍。

    少子化下,校園裡的學生日漸減少,衝突事件卻增加不減,教育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家庭功能改變、缺乏人際互動 醫師:各國都有學童情緒問題

    越來越窒息的校園,不是台灣獨有情況。日本文部科學省在今年10月公布調查結果,2023年全國小學、初中和高中校園霸凌事件,合計為73萬2568起,連續第3年創新高;小學、初中拒絕上學人數達到34萬多人,佔全體學生3.7%,同樣創下新高。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就此指出,這些情況,牽扯到學童自我察覺、表達意見和處理衝突的方式,不少國家其實都發現,如今學生較容易遇到情緒問題, 過去教育強調智育、智能,但對於情緒理解、 同理心、角色替代等概念則相對缺乏。

    李俊宏進一步分析,一方面家庭結構跟生長環境改變,過去孩子透過跟家庭成員的互動學習人際關係、情緒管理,但如今小家庭盛行,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學生在人際學習的機會相較較少;另一方面,不同於過去要團體玩遊戲,如今的娛樂多是透過手機自己進行,也因此不太有機會學習自我覺察、處理情緒的方法,各國都陸續有類似的研究發現,尤其有些孩子衝動性較強,遇到狀況時可能就傾向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是世界尺度的問題 。」

    家庭型態改變,多小家庭,也改變了親師、師生關係。廖瑞祥攝


    李俊宏認為,如今第一線老師儘管用心,但台灣相較於歐美,投入的資源跟人力仍有差距,尤其他們的生師比也更低,「這些情況需要投入的人力跟資源,其實會比過去社會預期得更多。」


    國外研究發現還有Covid-19疫情這項因素。美國心理學會今年發布調查,發現高中以下教師受到學生、家長言語暴力,甚至肢體暴力的比例都大幅增加,疫情前受過學生言語騷擾或威脅的教師有65%,疫後上升到80%,遭受家長言語騷擾及威脅的比例也從53%增加到63%;肢體暴力部分,遭學生施暴的比例從42%增加到56%,甚至遭遇家長肢體暴力的部分,是從1%增加到26%。



    不過李俊宏分析,台灣防疫相對較好,雖然也有全國遠距教學,但並不像歐美持續達1、2年,許多學生到畢業都沒見過同學,導致回到實體班級時人際關係不適應;台灣儘管也有些學生較不穩定,或有網路成癮情況,但在疫情後也快速恢復,主要影響因素仍然是家庭跟教育現場的變動。

    管教方式變化、共融教育推動⋯⋯教師能力要求須更高 

    另一部分是教師管教辦法的變化。《教師法》於2019年翻修,當中針對教師體罰、霸凌、不當管教等行為訂下諸般規範與解聘程序,企圖以此淘汰不適任教師,然而在現場卻面對無法有效汰除惡劣教師,但其他教師卻動輒遭到檢舉、綁手綁腳的批評,也有不少教師認為,目前高中已無留級制度,加上大學入學越來越容易,要約束學生更加困難。

    對此,李俊宏表示,過去已經施行了10、20年的模式要改變很困難,「有些老師會覺得過去可以,現在為何不行?」但調整都需要更多支持,此外如今提倡共融教育,情緒障礙的學生會跟普通生一起上課,這對教師能力的要求又更高,如果沒達到,更會衍生衝突。

    協助管教卻被當找碴 教師工會嘆:家長不滿意就投訴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直言,《教師法》修正後,甚至也因此增加親師衝突的情況,有些家長只要不滿意就投訴,往往一開始是師生衝突,後來老師要求家長協助,家長不願意、認為老師在找麻煩,就會衍生言語衝突甚至提告,還有些時候,是學生影響到其他學生,其他家長不服老師對該生的處罰而衍生其他衝突、怪罪老師。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廖瑞祥攝


    他無奈指出,學生的管教其實需要家長配合,但目前教師對家長溝通沒有強制力,無法有效約束學生,尤其像是都會區,只要有5、6個學生如此,學務主任、生教組長就會陷入困境,目前制度應該對家長有更多強制力,比方說最常遇到的情況是,學生其實有情緒障礙,但家長因為怕丟臉、被貼標籤等情況,遲遲不願帶小孩去醫院鑑定,因此造成學校無法引入資源協助。

    侯俊良舉例,美國有所謂學校資源官制度(School Resource Officer,SRO),職責與警察相似,但除了執法外也有教育任務,可以要求家長將小孩帶回管教,甚至對家長課以罰則,當然如今家長要在家照顧小孩,工作上會遇到困難,因此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比方說規劃親職假,讓家長可以帶薪參與學校活動。他強調,不是一定要直接學國外做法,台灣可以有自己的模式,「但我們連討論都沒有,完全沒討論就是會有更多問題。」

    此外,侯俊良也指出,目前每班學生人數還是太多,老師難以顧及每個人,他再度呼籲改善生師比,讓教育走向精緻化才有法解決問題。

    教師團體認為,目前每班班級人數要減少,才能更顧及每個孩子。廖瑞祥攝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蕭東原也認同,「教家長怎麼當家長」是解決衝突問題的重要課題,呼籲教育部,全面盤點《家庭教育法》及其相關資源,做適度的修法及資源挹注,像是透過增加資源、提高強制力的方式,要求家長接受親職教育等。

    被檢舉就要調查 校事會議反成鬥爭工具?

    此外,《教師法》修法衍生的問題還有另一件。如今法規規定,只要教師被檢舉涉及如體罰、不當管教等情況,就須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下稱:校事會議),由3-5名委員組成小組進行調查。

    黃湘仙表示,校事會議的立意良善,但只要檢舉就須開案調查,反而變成部分教師互相攻擊的工具,代理教師工會協助過的個案中,甚至有老師會為了保住代理職缺,煽動家長、學生去檢舉其他教師;她無奈呼籲,當然不適任老師該要處理,但也要設法保護認真的老師,「否則常看到不認真的沒事,認真的老師被告到死。」

    全國代理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翻攝代理教師工會臉書


    黃湘仙認為,校事會議應要有防止濫訴機制,否則不僅對老師不公,對學生的受教權也會有影響,司法端有誣告罪這樣的機制,但學校沒有相關規定;更進一步來說,也該討論學校面臨涉及刑事案件時的SOP,目前12歲以上學生能透過《少年事件處理法》規範,但沒有規範12歲以下學生的程序,教育部更該去對此進行討論。

    黃湘仙直言,目前越來越多教師因此離職,很多老師其實都在隱忍,「如果沒有遏止機制會很恐怖,這是在消耗所有老師的量能。」

    衝突事件連年增 教育部:補助相關研習、課程

    對於教學現場的衝突事件日漸增加,教育部則表示,師生衝突肇因通常為教師班級經營方式與學生權益認知有差異,及師生溝通不良所導致,親師衝突常見原因則為親師教育理念不同,國教署每年持續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正向管教知能研習,並補助地方政府相關經費辦理家長參與學校適性輔導工作。

    教育部表示,已透過辦理相關知能研習、課程。廖瑞祥攝


    對於國小階段衝突數量增加,教育部則指出,雖2023年相較於2022年通報件數增加122件,但2023年各階段師生衝突通報件數均有增加,初步歸因為學校通報知能提升,知悉事件即進行通報,未來將持續觀察、追蹤。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