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特殊生的國手夢:從體制外發芽的適應體育之路

    2024-10-14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林煒晟即將代表中華隊,出征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的帕拉游泳項目。陳品佑攝
    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即將在10月23日登場,其中台灣在身心礙者的帕拉項目也不缺席,不過,目前針對身心障礙生的「適應體育」領域來說,體制內缺乏專責教師,民間的訓練機構在經費與場地上也面對諸多考驗,在打造進步、共融社會的路上,台灣還有更多可以思考加強之處。

    25米水道裡水花翻騰,16歲的林煒晟展開手臂迅捷地往前划,彷彿在水中拉開一條道路將自己往前送。這個月(10月)底,他就要披起中華隊戰袍,前往巴林參與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游泳池畔的林爸爸看得既欣慰又緊張,說煒晟以前第一次參加比賽時,甚至還會游錯項目,自由式比賽他游仰式,若無旁人慢慢地游,游到主持人開始幫他加油。


    其實,學游泳最初只是治療的一部分。

    林煒晟即將啟程,參加世界中學生運動會。阿偉適應體育提供


    不敢碰水乾脆學游泳?林煒晟克服障礙成國手

    林煒晟是自閉症,連帶有觸覺敏感,從小光是碰水就會尖叫連連,早療時醫生建議乾脆「畢其功於一役」讓他學游泳,當然這不是簡單的路徑,林爸爸回憶,最初煒晟一碰水就開始哭,要給人先抱著下水,慢慢這樣過了半年,陪伴者才能退到旁邊,然後幾個月後,慢慢退到隔壁水道,每一步都要花上許多時間。

    這樣的他,如今是帕拉游泳S14項目的國手,林爸爸感嘆,最初其實沒有想過要當選手,「某個程度我覺得也讓他證明自己,他其實是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讓他有點自信。」

    其實,煒晟最初學習游泳只是為了克服觸覺敏感、無法碰水的情況。陳品佑攝


    所謂帕拉(para)有「並行」之意,是身心障礙者所參與的賽事,在游泳項目裡,S是包含自由式、仰式及蝶式的組別,並根據選手障別、障礙情況區分出14個類別,14為智能障礙組。

    煒晟訓練時,不同障礙類型的同學也在池裡一同練習。面對這些未來可能的選手,岸上的「阿偉教練」詹聖偉教練接受採訪時,不時拿起對講機,透過防水耳機對水裡學員下達指示:「你要游8趟」、「拿浮板,我說拿浮板」。他解釋,像智能障礙的學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有時練習到一半就會「飄」掉,因此需要時時給予叮嚀。

    不讓特殊生當邊緣人 詹聖偉投身適應體育17年

    從2007年創立「阿偉特殊游泳學校」開始,再到2019年創立「阿偉適應體育」擴及其他項目,詹聖偉投身身心障礙生的「適應體育」至今已過了17年時光。他說明,對特殊生來說,不僅要用最直白的口令指導,也要把動作切割得更細,比方說跟一般生講「蹬牆」就可以。但在這裡教學,「我們說要先蹲下,膝蓋要彎彎,然後身體往前,像鞠躬一樣,接著才踢牆壁⋯⋯甚至還要更細。」

    鑑於智能障礙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詹聖偉要常常透過對講機反覆叮嚀。陳品佑攝


    回顧最初接觸適應體育的契機,阿偉說,是因為自己過去是個很「普通」的游泳選手,別人能快速上手的動作、技巧,自己卻要反覆練習好久才能掌握。

    但這也成了轉機。大學時他開始到校外教課、帶社團。過去的經驗,反倒讓他更懂得怎麼教導學習緩慢的小孩,知道他們為何卡關、怎麼協助克服⋯⋯。漸漸地,這個教學特質做出了口碑,開始有自閉症學童的家長找上他,也促使他到國立體育大學攻讀適應體育碩士,更系統化地學習各項理論。


    其實最初,他也曾在一般學校擔任體育老師,之所以選擇自行創業,正是希望把心思全部投入幫助特殊生。「他可能是連爸爸、媽媽都放棄的人,學習動機很弱,但透過輔導可以把他們拉回來。」

    阿偉希望能將全副心力投入教導身心障學生。陳品佑攝


    發洩精力、學習自律⋯⋯特殊生學運動好處多 但場地、經費都成挑戰

    另一位學生周彥廷是帕拉游泳的視障組選手,如今即將進入台灣師範大學就讀特殊教育學系,希望將自身的經驗轉化成教育能量,而彥廷媽媽林姿吟則陪小孩陪出了興趣,現在也成為阿偉的游泳課學生。

    她回顧,自己從過去就陪著孩子嘗試各種運動,最後發現游泳對視障來說最合適,一開始只是希望孩子健康、自律,「運動員在平常要有很高的自律要求, 希望藉由這個過程讓他學習自律、規律還有態度」,沒想到就這樣成為選手。

    彥廷家的情況,正是大多數學生接觸適應體育的契機。

    阿偉回憶,17年前剛開設游泳學校時,其實已經有不少家長明白,對特殊生來說,運動除了可以發洩精力,也可以學習自律、團隊合作、遵守規則等特質。但這些學生在學校的體育課裡,卻常常會被晾在一旁,成為教室裡的客人,這牽涉到教學現場的人力及分工問題,「到底他們的體育課,是特教老師還是體育老師來教?」

    要發展適應體育,民間光是要借用空間都面臨困難。陳品佑攝


    然而創業的這幾年也是跌跌撞撞。他回憶,光是尋找場地就常常面對困難,像特殊生容易大叫尋求關注,下水也容易吼叫,因此教學時往往容易引起側目,或孩子有時會誤闖別人的泳道,過去也因此引起其他民眾不滿。目前他們常駐在新北市福和國中游泳池,也是仰賴學弟許自雄的熱情協助,才能擁有完整的大水道進行訓練。

    阿偉也坦言,要養成一名選手,每年光是最基本的場地費、教練費大概就要50到60萬元經費,民間組織、工作室其實非常辛苦,適應體育未來的發展還需要外界社會、企業多幫忙。目前這個領域是小眾、容易遭到忽視,「但其實一個國家的發展,從有沒有照顧弱勢就能看出來」,如今有越來越多體育老師願意投入,環境其實有持續在進步。

    特殊生比例逐年增 教團籲:應思考專責人力編制

    回到從體制內來說,如今身心障礙學生不管人數或比例都持續增加,2023年時,全國高中以下學校已有10萬名身心障礙生,佔比達4.4%。

    為此,體育署適應體育發展中心在2022年1月正式揭碑,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替現場教師舉辦相關增能課程。體育署當日在新聞稿中也提到,高中以下學校的適應體育教學困境,以「師資或人力不足」佔最大宗,達56.21%學校有此困難,此外高達64%有教師有適應體育專業知能提升的需求,但有2到3成的學校卻從未舉辦過相關培訓課程、研習。

    過去適應體育聚焦在特教學校,鍾正信認為,應該開始拓展到一般學校。資料照,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廖瑞祥攝


    對於人才空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特教主委鍾正信分析,這跟就業市場有關,目前沒有專門的適應體育教師職缺,連帶師培也因此缺少相關培訓。現在校園裡往往是由特教老師與體育老師配合,若能有一個專職、專責人員更適合,尤其如果思考目前特殊生的比例,未來應思索是否要設有一定比例的適應體育教師。

    鍾正信進一步指出,適應體育在台灣發展已有超過10年,台灣也簽訂《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但過去適應體育的發展多注重在特教學校,然而當一般學校的特殊生比例逐漸升高時,體制內的人力編制問題,
也變得無法迴避,「這是教育部,或未來設立體育部時可以思考的。」

    再過不久,林煒晟就要站上世界舞台,與各地的選手較勁。林爸爸說,從小讓煒晟學了很多東西,希望他達到一般人也要花點工夫才能到達的程度,這樣在學校,至少其他人會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如今成為國手,「或許他也完成了,我們大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的事。」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