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叫車平台收取「取消費」現象,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應訂定規範。消基會提供
許多民眾會透過叫車平台搭乘計程車,不過有時因司機未依指定地點停靠等因素取消,卻還要被收40元「取消費」。消基會接獲投訴後,認為此規定不利消費者,呼籲主管機關制訂明確規範。
消基會今天(10/3)召開記者會,提到有消費者反映,搭乘 Uber時,司機未依指定地點停靠,而是停在對向車道或鄰近巷口。由於平台採用衛星定位,難免出現誤差,但系統仍會顯示「司機已抵達」,讓乘客在原地苦等;若等待超過5分鐘後司機取消訂單,乘客因此被收取「取消費」。
另有消費者指出,司機有時尚未抵達精確的上車地點,距離仍有20公尺,App 就已顯示「司機已抵達」並開始計算等候時間,讓乘客措手不及。其他案例顯示,司機原本告知需8分鐘才能抵達,卻提前4分鐘出現,並立即開始倒數等候時間,導致乘客難以及時反應並準確上車。
消基會指出,即便消費者選擇自行取消訂單,也難以避免糾紛。平台通常會立即扣取「取消費」,而當乘客欲提出申訴時,多只能透過文字客服進行,處理速度緩慢且常見罐頭式回覆。更有平台會要求消費者自行舉證司機未到達指定地點,等於將舉證責任轉嫁給消費者,使其在爭議中處於不利地位。
消基會比較三大平台取消費規則,雖然規範各有不同,但普遍以40元為標準。
其中Uber規定,乘客在預約行程後超過3分鐘取消,或司機抵達並等待超過5分鐘取消,乘客需支付取消費40元。
另一平台yoxi從今年1月1日起,即時行程若乘客取消或超過3分鐘未上車,需支付40元;預約行程取消則收取80元。yoxi官網上有明確告知,依照交通法規,司機停等3分鐘將可能被檢舉開罰,故將等候時間設定為3分鐘。
Line Taxi則規定,乘客在司機抵達後取消,或司機等候3分鐘未見乘客上車,皆收取40元。若為機場專車,取消費更可能高達300元。
消基會表示,從規則設計來看,業者普遍採取「短時間等待+固定費用」的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若乘客遲到就必須付費,但若司機遲到或臨時取消,平台多半僅提供「重新派車」,卻無相對應補償措施,實在不公平。
消基會認為,目前取消費的設計涉及多項法律爭議,包括資訊揭露不足以及權利義務失衡等,消費者若遇到爭議,可採取4項措施自保。第1,保留截圖叫車紀錄、通話內容、扣款通知等,以利申訴;第2,善用客服與申訴管道;第3,多比較不同平台的收費規則,選擇資訊透明業者;第4,如遇司機遲到或定位誤差,應立即透過App內的「打電話」或「傳訊息」與司機確認,以此保留證據,降低爭議。
另外,消基會也呼籲主管機關應積極介入,制定統一的額外收費標準,避免業者任意訂定;同時要求業者必須以清晰、顯眼的方式明確告知所有可能產生的額外費用;另外,應建立完善、便捷的消費爭議處理機制,讓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能有效申訴並獲得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