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歲女童林子馨罹患罕見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獲一台灣男子捐骨髓,重獲新生;手術前需剃髮化療(小圖)。林子馨母親/BMDP
新加坡5歲女童林子馨罹患罕見的再生不良性貧血,醫師建議3個月內接受骨髓移植,在家人檢測都不適合捐贈後,林小妹幸運以2萬分之一的機率,成功配對找到一名台灣骨髓捐獻者,這名30多歲的台灣暖男,不僅捐骨髓還手寫卡片為林小妹打氣,媽媽說全家希望明年到台灣與女兒的救命恩人相見。
新加坡《聯合早報》
報導,新加坡組織「
骨髓捐贈計劃(Bone Marrow Donor Programme,BMDP)」週日(9/7)舉辦活動呼籲大眾登記骨髓捐贈,請來林小妹的媽媽俞建芬現身說法。
新加坡5歲女童林子馨罹患罕見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獲一台灣男子捐骨髓,重獲新生。林子馨母親/BMDP
媽媽說小妹去年8月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aemia),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無法製造出足量的血液細胞,醫生建議她3個月內接受骨髓移植。
不過父親、母親和哥哥經檢測,都不適合捐獻,家人迫切尋找親戚朋友接受檢測,希望找到與妹妹配對成功的骨髓。約1個月的煎熬後,好消息傳來,妹妹以2萬分之一機率,找到一名台灣骨髓捐獻者。
「骨髓捐贈計劃」公眾教育與募款經理祖拜達(Siti Zubaidah Binte Mohd Noh)對《太報》指出,骨髓捐贈者與受贈者彼此間不會接觸且匿名不知對方身分;若要見面,最快須在捐贈的2年後,且須雙方都同意才會安排。媽媽俞建芬說只知道對方「是一名30多歲的台灣男子」。
新加坡5歲女童林子馨(右一)罹患罕見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獲一台灣男子捐骨髓,重獲新生。林子馨母親/BMDP
林小妹接受移植手術前,須接受化療,也要剃光頭減少感染風險,媽媽既心疼她要承受嘔吐、疼痛等副作用,也擔心從小視秀髮為寶貝、喜歡扮公主的她會傷心,幸好剃髮當天她堅強微笑,媽媽說為女兒感到無比驕傲。
這位台灣叔叔不但捐贈救命的骨髓,媽媽說他還手寫卡片為女兒打氣,媽媽說卡片上寫著:「經歷這次捐贈過程,才知道生病是多麽辛苦,每次進醫院的你一定更辛苦。很幸運能和你配對成功……祝福你未來能健康長大。」
《聯合早報》報導,林小妹約1小時的手術很成功,術後留院觀察2個月;媽媽說:「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名30多歲的台灣男子。我們有回信感謝他,並說希望明年能到台灣見他。」
新加坡5歲女童林子馨(右一)罹患罕見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獲一台灣男子捐骨髓,重獲新生。林子馨母親/BMDP
《聯合早報》報導,「骨髓捐贈計劃」執行長羅志強週日表示新加坡目前有12.8萬人登記捐贈骨髓,但患者在當地找到匹配骨髓機率僅約三分之一,其餘來自外國,就像子馨的例子,他呼籲更多民眾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提高配對成功機率。
根據「罕病基金會」
網站,林小妹罹患的「再生不良性貧血」是骨髓內造血幹細胞受傷或受破壞,無法製造出足量的血液細胞,初期可能會因貧血而有輕度頭痛、疲倦、頭暈、 嘔心、呼吸短促及衰弱。
隨血小板逐漸減少,可能會導致皮下出血、流鼻血、腸胃道出血、便血等,嚴重會導致視網膜出血、腦出血;此外,白血球減少會致使細菌感染;患者看起來蒼白,也會因細菌感染而隨之有發燒與肝脾腫大。「罕病基金會」網站指出,此病大部分病因不明,一旦有厲害感染與出血,時常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