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以色列軍在加薩邊境朝加薩前進。路透社
以巴衝突爆發後,各界開始關注美國能否同時應付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尤其是亞洲盟友最關切這件事,許多人想問,美國這個外有其他大國挑戰、內有政治分裂的國家,可以處理多少個「承諾」?美國的印太戰略會否停滯?《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分析盟友的觀感和顧慮。
《紐時》9日報導,美國承諾的重返亞洲戰略終於累積了足夠的動力,陸續與菲律賓、印度等國達成新的安全協議、擴大軍演,也與日本、南韓等盟友設法維持科技與半導體上的領先。
然而,以巴衝突就像個漩渦,把美國吸回中東。美國的印太夥伴中,本來就有些國家擔憂美國動作不夠快,無法壓制中國的崛起,現在美國注意力又放道加薩走廊局勢,派航空母艦和特遣部隊到中東、增加運送給以色列的武器、倉促走訪中東各國,印太盟友感覺有點失落,一些重要進度似乎都放緩了。
在澳洲雪梨上週舉辦的一場戰略論壇上,曾任日本防衛省政務官的日本議員長島昭久(Akihisa Nagashima)表示,日方最擔憂的是「美軍資源從東亞轉移到歐洲、中東」。
美軍強調,印太地區的裝備目前沒有任何一件被轉運出去。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本週忙著訪亞洲,赴印度、日本、南韓、印尼安撫盟友。他們將會聽到亞洲盟友對加薩的看法:印度傾向支持以色列、日本設法維持平衡,而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加薩大量平民死亡越來越憤怒。
2023年11月5日,印尼雅加達支持巴勒斯坦、呼籲停止襲擊加薩的集會。路透社
擔憂1:武器交貨延誤盟友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是武器。在烏克蘭戰爭中,美國國防工業開始面臨彈藥產能不足的問題,尤其是155公釐砲彈;烏克蘭、以色列也會一起消耗美國的精確導引飛彈和更複雜的系統,但印太盟友也在等這些武器交貨,日本、台灣、澳洲很可能都已經遇到延誤交付的情況。
台灣前國防部長楊念祖表示,不只是硬體交貨,「還要訓練部隊操作這些系統」,另外,美國是否還能有效、有力的嚇阻中國,也令人擔憂。
不過,《紐時》指出,若加薩的戰爭持續很久,雖然可能會給美國軍火庫帶來壓力,但中國應該也會意識到,巷戰非常難打,這或許會讓中國猶豫佔領台灣的舉動,因為台灣人口也相當稠密,只差在沒有加薩那麼複雜的
地道網。
對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來說,加薩戰爭還可能會破壞石油供應和地緣安全發展;越快結束,世界就能越快回去面對美國原本定義的主要挑戰:嚇阻中國、與中國競爭。
2023年11月8日,以色列國防部發布照片,以軍地面部隊士兵走在加薩北部廢墟街道上。路透社
擔憂2:美國過去的戰略轉彎紀錄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C. Aquilino)表示,中國的目標是迫使美國退出印太;美國國防部則強調,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不過,對於一些對美國承諾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美國的注意力經常隨著局勢變化而有所波動,越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即使進到21世紀也是如此。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2000年競選總統時曾說,「如果是我擔任總統,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和目標、以及我們對亞洲民主盟友的堅定承諾,絕不會再有質疑」。結果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恐攻,一個月後,小布希就去中國與時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會面,避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強調「貿易和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性。
印度當然也還記得這件事。阿富汗戰爭,讓美國開始與巴基斯坦──印度的宿敵──展開合作。印度一些觀察人士正睜大眼睛看著,美國總統拜登下週若在舊金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究竟會說些什麼、戰略會否再次回到中東。
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學者莫罕(C. Raja Mohan)表示,如果美國又要搬出「貿易關係」的陳腔濫調、以及只打算用駐軍解決亞洲問題,這將會影響台灣、日本、印度和所有印太國家,「雖然我覺得目前還不至於這樣」。
2023年11月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四)在日本東京參加G7外長會議,G7外長呼籲對加薩人道主義暫時停火。路透社
擔憂3:美國並非公平的中間人對一些國家來說,以巴衝突也再次帶出美國反穆斯林、或偏心以色列的印象。《紐時》指出,多年來,美國一直不去面對一些有關以色列激進人士虐待巴勒斯坦人的指控,現在,有些人已不再相信美國是個公平的協調者。
等美國防長這幾天訪印尼時,他可能就會看到一些群眾憤怒的畫面,甚至會有反美示威,即使他有建議以色列軍如何盡量避免平民傷亡。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Ja Ian Chong)表示,「對於美國要求以四列節制的呼籲,大眾相當不以為然」,拜登政府的工作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美國過去給人的印象就是親以色列,這讓拜登政府必須更努力表現出公平的樣子;布林肯與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會面、嘗試促成人道主義暫時停火,有助於緩和外界對於美國放任以色列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