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俄羅斯莫斯科發生無人機襲擊事件,一座商業大樓受損。美聯社
俄羅斯莫斯科今(8/23)再遭無人機襲擊,並未釀成重大損害。莫斯科無人機攻擊事件頻傳,俄國一個YouTube自媒體《1420》本月中旬曾在莫斯科街訪,詢問民眾對無人機攻擊的看法。有人明確表示,正是因為俄國過去1年半以來一直攻擊烏克蘭,自己現在才會被攻擊;一些人認為應該和談、停止戰爭,但多數受訪者都指出,一般人民根本無力改變俄國現狀。
路透社報導,莫斯科今天凌晨再發生無人機攻擊,俄國國防部表示,擊落三架企圖襲擊首都的無人機,其中1架被擊中後撞上莫斯科市中心一幢建物,另外兩架則在西郊被防空系統擊落。
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Sergei Sobyanin)在社群平台Telegram證實,有一架無人機撞到市中心一幢正在施工中的建物,莫斯科西區則有無人機被擊落。
據社群平台上的影片,被撞上的建物位於莫斯科金融區。美聯社指出,這幢建物先前已經被無人機撞過兩次。
烏克蘭通常不會承認發動襲擊,但可以從其他暗示來觀察。今天莫斯科被攻擊後,美國國務院很快出面強調,「不鼓勵在俄國境內發動襲擊,但烏克蘭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抵抗俄羅斯的入侵,而俄國也可以隨時撤軍來結束戰爭」。
近月以來,莫斯科無人機攻擊事件屢見不鮮,也常導致機場短暫關閉。上月底在莫斯科金融區
「莫斯科市」、以及本月10日在許多名流置產的
奧金佐沃區(Odintsovsky District)都曾發生爆炸。
俄國人清楚原因,但自認無力改變俄國一個獨立自媒體《1420》本月11日在莫斯科街頭隨機採訪民眾對無人機襲擊的看法。55歲受訪者伊格爾(Igor)說,「你問我為什麼莫斯科會遇到無人機攻擊?因為我們這一年半以來一直在攻擊烏克蘭人啊」;主持人問「我們活該嗎?」伊格爾回答,「你想想看,你坐在自己家裡,忽然有人衝來硬要把他們的規則灌輸給你,你難道沒有反抗的權利?當然有!」
但伊格爾也提到,「當這整個體制都是為一人專權而設計的時候,你能改變什麼嗎?就算是10萬人想改變,也無濟於事」。
30歲軟體工程師菲利浦(Philipp)說,他甚至認為無人機打到莫斯科也許可以說是件好事,這樣俄國國人才會開始意識到現勢,「不然我們只是繼續活在象牙塔裡,只能從網路獲取資訊」。菲利浦也被問到「我們活該嗎?」他回答「嗯,是呀」。
一同受訪的西蒙(Semen)和黎歐尼德(Leonid)說,被襲擊當然很糟糕,「我們得抵抗,應該要想辦法停止戰爭」。但如何停止呢?其中一人回答「這必須談判」,另一人立刻嘀咕「你要是回答了,明天就會有人踹門來抓人了」。
雖然碎念會被逮捕,他還是繼續說,「我們應該要團結啦,所有俄羅斯人……可能要灌一瓶啤酒然後上街抗議喔」。主持人回答,「幸好你有加上『可能』,不然明天真的有人要來踹門了」。
24歲的活動企劃人員娜塔莉亞說,需要和平談判來終止戰爭,但她認為不大可能回到1991年的邊界,雖然烏克蘭人可能不同意俄國已經取得克里米亞和烏東、烏南部分領土,但必須接受事實;至於一般俄國人能否做些什麼來促使戰爭快點結束,她斷然表示「沒辦法,那不是我們能決定的,那都是政治」。
受訪者塔蘭(Talant)認為戰爭是政府搞的遊戲,「不甘我們的事」,但遭到主持人反駁。塔蘭解釋,政府才是主要玩家,而人民只是棋子;主持人說,「但我不認為我是棋子……你覺得自己是奴隸嗎?」塔蘭回答,雖然不是奴隸,「我的權力大概只有在網路上嘴砲吧,簡單來說,民間是無足輕重的」。當主持人以法國為例,說法國人民大概不會覺得自己是棋子,塔蘭承認,「他們比較勇敢吧,所以他們敢上街」。
接下來幾名受訪者也都表達類似看法,認為俄國人們只能卑微地過活。受訪者伊芙拉(Evlira)和麗莎(Liza)指出,已經有「一個名人」(指俄國反對派納瓦尼)嘗試改變國家,現在他在牢裡,被判刑好幾年,這就是殺雞儆猴,增加人民的恐懼,讓大家不敢有所行動,「有影響力、有可能做出改變的人肯定嚇得要死了吧,而收入微薄的一般人肯定更無能為力」。
23歲的上班族維多利亞(Viktoria)反問主持人,你能有什麼影響嗎,「寫個請願書,然後他們就會停止轟炸?」無論一般人反不反戰,政府有它自己的目的,但很多人希望可以談判。主持人問,如果俄羅斯人都希望和談,為什麼現在還沒有談判;維多利亞趕緊說「我沒有希望和談喔」,並尷尬地笑了笑。
挫敗的主持人說,他今天這場街訪不斷聽到「我們什麼也不能做」這種話。影片最後,他詢問34歲軟體開發人員亞歷山大(Alexander),你覺得要怎麼做才能讓無人機停止攻擊莫斯科;亞歷山大說,「關掉電視,開始思考吧」。
壓迫成習慣這段影片的主持人是現年23歲的俄國人奧萊恩(Daniil Orain),他也是《1420》頻道創辦人,2019年開始經營頻道,專門進行敏感議題的街訪,影片大多附有英文字幕。
今年4月,他接受美國週刊《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採訪時說,他的初衷是讓民眾有個可以發表想法的空間;他原本是軟體工程師,至今也不認為自己是記者。
奧萊恩對《新共和》,《1420》目前訂閱數約45.5萬,其中逾30萬是俄烏戰爭開始後新增的,但7成觀眾來自於歐洲,很多俄國人寧願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不想看任何和戰爭有關的影片。他認為俄國人這種屈服於國家宣傳的習慣,可能是因為渴望安全感、想活在壓力較小的生活,「人越容易遇到壓力,就越容易順從和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