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中國北京,公車站牌邊的電商平台618購物節廣告。路透社
中國通貨緊縮,近期公布的經濟數字不樂觀,並宣布暫停發布青年失業率,種種情況凸顯中國在解除疫情封鎖後難以達到先前預期的樂觀復甦,不過,中國的消費力道疲軟、物價下跌對其他地區影響有多大?有大過其他地區本身通膨率長期居高不下的風險嗎?《金融時報》今天(8/17)
一文回答這些問題。
中國的通貨緊縮可能只是暫時的目前,經濟學家表示,其實沒有什麼理由擔憂中國的通貨緊縮。需要擔心通貨緊縮的情況,通常是通貨緊縮普遍存在,而且出現大量公司亟欲銷售產品、但消費者無意或無力購買的時候,而中國經濟和物價走勢並不符合這些敘述。
解封後的中國,經濟復甦力道確實令人失望,房地產低迷是個嚴重問題,但國內生產總值還是成長,今年仍有可能成長將近5%。潘西恩宏觀經濟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瑞格利(Duncan Wrigley)說,中國消費力道仍然疲軟,但與日本式通貨緊縮相差甚遠。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降0.3%,但其實2021年也曾出現過小幅下降,兩個情況相似,通貨緊縮似乎是暫時的,都比較偏向基本效應所致,而不是其他深層問題。
中國7月CPI雖然年降0.3%,但環比成長0.2%,今年頭7個月來共漲0.5%。之所以出現通貨緊縮,是因為去年中國還在貫徹封城清零時,整年都沒出現這種漲勢,例如豬肉價格在過去12個月來下跌26%。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希林(Neil Shearing)說,中國核心CPI(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由6月的0.4%上升至7月的0.8%,顯示通貨緊縮不會根深柢固,「如果有長期需求疲軟,不只會反映在通膨數據上,應該也要反映在核心CPI上」。
通膨的傳染力其實沒表面上那麼強過去幾年,除了中國以外的地區大多發生通貨膨脹,但原因各不相同。全球供應鏈混亂引發的漲價可能是普遍現象,但美國極為強勁的消費者需求成長,放大了這種趨勢;而美國需求會激增,是在2020-2021年大規模增加預算、川普與拜登政府都向美國人發錢應付新冠肺炎疫情的效應。
在歐洲和新興經濟體,需求強勁並未構成問題,因為這些國家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衝擊,損失更大;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貧窮國家的食品和能源雙漲,平衡了需求。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杜諾文(Paul Donovan)說,中國的通貨緊縮很可能只會影響到他們本土;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價格可能會下跌,不過在貨物送抵客人手上前會發生很多事,多數中國製造、在美國販售的產品,消費者支付的錢最後大部分會變成美國物流、廣告等行業勞工的薪水。
中國通貨緊縮其實對歐洲有好處歐洲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問題,是由於進口成本上漲,促使國內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提高銷售價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般勞工越來越難負擔,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中國7月份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4.4%,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外國產生影響。
歐洲將能受益於中國的經濟疲軟,因為歐洲為努力擺脫對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的依賴,持續努力尋找其他供應來源,而中國目前在搶購上暫時沒那麼強勢。
當然,不能因此假設所有國家都會因為中國經濟疲弱軟而獲益。加拿大專業研究機構BCA Research首席策略師裘許(Dhaval Joshi)表示,過去10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了40%,中國遭遇的任何經濟困境都會對世界產生影響。
只不過,中國的通貨緊縮對於中國本身、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目前看起來都還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