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海遭遇暴雨淹水,汽車卡在水中。微博
中國官方在本周發表的7月物價數據毫無疑問表明,中國正在面臨通縮威脅。消費者和生產者物價自2020年以來首次同時下降,令人更加憂慮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健康狀況。在許多主要經濟體仍與高通膨搏鬥的情況下,中國反而陷入物價下跌、通貨緊縮的狀況可能令一般人吃驚。導致這項中國當前獨特問題的因素也很獨特,並且根深蒂固,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並不容易。
以下以問答方式,一文解釋中國通縮問題的嚴重性,與對你、我、全世界的影響。
為何中國出現通縮,而其他國家則出現通膨?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後「重開」,通膨隨之猛烈增長,這一部分是因為歐美等主要國家在疫情期間慷慨對消費者、失業人士進行補貼,新冠管制結束人民有錢進行「報復性消費」,大舉刺激經濟需求。在今年初,一些經濟學家原本期待中國也會出現同樣的狀況,因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去年12月才解除,解封時間較晚。
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消費支出增長持續疲弱,而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削弱了經濟信心,使中國民眾不敢購買高價商品,並衝擊入住新房時要添購的家具和家電的價格。能源價格也下降,這是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今年疲軟,以及北京當局長期控制電價。汽車製造商之間的價格戰也加劇了通縮壓力,同時許多企業在削價清理疫情期間堆積的庫存。不過,價格並非全面下降。在旅遊和餐飲這些服務業類別,疫情限制解除後支出激增,服務業價格上升。
如果東西一直變便宜,這對消費者不是好事嗎?並非如此。一開始,價格更便宜對消費者來說看起來不錯,但這並不會促使消費者開始花錢。當各種商品的價格預期將長時間下跌,民眾會覺得延後消費,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產品。這進一步抑制了經濟活動,迫使企業再降低價格。而對同時也是受雇者的消費者來說,企業不斷降價意味著收入減少,甚至失業,進而造成危險的經濟下沉循環。
對企業有何影響?較低的價格通常導致企業營收和獲利下降,促使企業減少投資,縮減人力。通縮還會使「實質」利率水準變高,因為價格持續下跌,就算名目利率仍低,利率與物價之間的差異會持續擴大,導致實質借貸成本上升,衝擊企業借錢進行擴張業務的能力。這種「實質利率」不斷變高的狀況使企業又進一步優先還款,而不是去貸款擴張業務。一些經濟學家形容這種狀況為「債務通縮」,可能引發「資產負債表衰退」。人們若無法償債,銀行也會受害。
看看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物價下降開始後導致了一段長期的經濟停滯期,長期拖累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央行進行負利率政策、大舉進行貨幣量化寬鬆,也幾乎沒有改變局勢,直到新冠疫情後的全球高通膨浪潮才使日本終於擺脫通縮。
這種通縮會持續多久?中國食品和能源價格在7月暴跌,是7月消費者物價下挫的主要成因,因此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是暫時性的通縮問題,今年稍後可望改善。工廠出廠價格自2022年10月以來一直處於通縮狀態,即便如此,7月的數據也較6月略有改善,表明生產者物價出現了一些穩定跡象。整體來說,中國的通膨在過去10年中一直處於較低水準,許多經濟學家把此歸因於家庭大量把錢拿去儲蓄而非消費,以及中國持續擴大投資,導致工業產能迅速增加,供給持續擴大。
北京可能採取什麼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可能進一步調降利率或減少銀行需要保留的現金,也就是調降存款準備率。然而,央行面臨多項限制,例如人民幣匯價貶值可能因中國擴大貨幣刺激而一發不可收拾。民間與政府的債務槓桿也已經很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繼續擴大借貸與支出可能有危險。在財政收入下降的情況下,政府擴大支出進行財政刺激的幅度也相對有限。這意味著北京當局不太願意像過去那樣進行「火箭炮」式的大規模的支出刺激,而是轉採取針對性的個別政策。北京也把鼓勵民眾消費的任務交給地方政府。
對外國投資人有何影響?最明顯的影響是中國企業盈利下滑,因為在通縮時期企業會被迫降價。在經濟出現嚴峻局面時,相較股市,購買中國債券可能更能保護投資人。一般而言,政府通常會在經濟下行時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調降利率,使該國債券有增值吸引力(殖利率下降意味債券價格上升)。但是,瑞穗銀行首席亞洲外匯策略師張健泰(Ken Cheung)指出,中國主權債券的收益率「與主要市場相比實在太低」,對外國投資人實在缺乏吸引力。
這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至少在短期內,發達國家可能受益。隨著中國製造商降價以消化過剩產能,這可能會連帶降低美國和歐洲等地中國進口貨的價格,幫助歐美央行打通膨。然而這種幫助也有侷限:歐美地區近年來變得更加保護主義,並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且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富裕國家的總體消費中所占比率相對較小。例如,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計算的一籃子物價主要包括住房、食品、能源和醫療保健,這些項目的價格與中國進口貨關聯有限。新興市場可能會歡迎更便宜的中國設備,但也有一些限制,分析師指出這些國家可能警惕中國進口貨過度侵蝕國內產業。
中國以前發生過類似的危機嗎?是的。但在2009年、2015年和2020年的危機發生時,北京以強力的貨幣寬鬆政策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做出回應。儘管北京這次承諾加速進行基礎建設,並對房地產市場提供支持,但許多經濟學家已不期待北京會提出像過去那樣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專注轉向「新經濟」,例如晶片等先進科技。這會使北京的反應更像1998年的通縮時期,那時進行被認為是結構性的改革。北京對表現不佳的銀行注資,並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大幅削減國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