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麥田。路透社
中國日前推出「退林還耕」相關措施引起多方爭議,延燒多日後,新華社週日(6/25)今天終於發文稱,沒有「退休還耕」這個概念,準確說法是「整改復耕」,目的是保護耕地和糧食的安全。
中國《新京報》週日(6/25)以「退林還耕是個偽觀念」為題,引述新華社「千筆樓」25日刊文提到,部分地方對轄區內違規使用耕地種樹造林的現象進行糾正,要求整改復耕,恢復種糧。一些網路自媒體在報導這個現象時,創造一種叫做「退林還耕」的概念,跟之前國家推出的「退耕還林」相提並論,認為官方朝令夕改。
山東小麥田。翻攝中國上觀網站
文章先介紹「退耕還林」,稱這是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著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推出的重大決策。經過近十年努力,已符合國務院批準的退耕地類條件、農民具備退耕意願、部門可達成一致的地塊,已經基本建設完畢。
至2022年,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通知》,暫緩安排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
文中接著提到,「千筆樓」記者查閱近年中國政府推出的相關政策法規文件,沒有找到關於「退林還耕」的表述,並稱退林還耕主要是自媒體泛指「種樹改種糧」的現象,是簡單化和概括化的說法,不是定義嚴謹、按照法定程序推出的政策國概念,並稱這是部分基層政府便於宣傳,草率引用這種說法,導致這種「並不嚴謹的概念傳播開來」。
文章還引述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稱網友所傳的「退林還耕」,其實就是對違規占用耕地種樹造林的土地恢覆種糧,也就是「違規占用耕地整改覆耕」,因此「整改覆耕」是比「退林還耕」更準確更科學的概念。
針對當前的爭議,文章稱整改復耕「要防止和糾正認識上、理解上、操作上可能出現的偏差」,綜合考慮耕地恢復潛力、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合理安排年度耕地恢復計畫,「有計畫、有目標、有節奏地將耕地找補回來,不能不顧實際強行下任務、壓指標,倒逼基層簡單化開展工作」。
文章說,嚴禁不顧果樹處於盛果期、林木處於成林期、魚塘處於收穫季等情況,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
另據中央社,中國農業農村部旗下官媒《農民日報》週六也發布對官員的專訪,澄清引起水土保持爭議的「水稻上山」是本來就有的旱地改種水稻,並非開山造田;「退林還耕」退的林都是耕地違規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