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貨櫃港。美聯社
中國政府週五(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中國出口額意外萎縮,創今年2月以來最糟紀錄。美國川普的關稅戰威脅下,中國儘管有意識地把出口想轉移到非美國地區,但是增長已經開始受限。與此同時,進口額不佳,也反映中國內需持續不足的問題。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1到10月數據,中國10月的對外出口量萎縮了1.1%,是2月以來最差的表現,逆轉9月的8.3% 增幅,並遠低於路透社調查中預測的3.0%增長。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中國經濟學家 Zichun Huang 表示:「上個月的疲軟是因為對非美國市場出貨量的普遍放緩而導致。」他補充說,中國對美國的出貨量大幅下降,但對越南等轉運中心的出口有所增加,這表明生產商仍在試圖規避關稅,將庫存透過第三地轉運到美國。
自從川普贏得去年11月的總統大選以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一直在努力使出口市場多元化,以應對川普重啟貿易戰,並尋求與東南亞和歐盟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
但是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匹敵中國原來每年對美國逾4000億美元的出口銷售額。經濟學家估計,對美出口損失,已使中國的出口增長削減了約2個百分點,使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動能少掉0.3個百分點。
今年10月的數據,受到去年10月「高基期」的影響,因為當時中國工廠預期川普將重返白宮而,已開始緊急向美國運送庫存,使去年10月中國對美出口異常地高。不過大多數分析師普遍認為,中國製造商的全球疏散移轉,已經遭遇到瓶頸。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嘉西亞賀雷洛表示:「透過越南轉運往美國的出口,一旦預先拉貨潮結束就會減速,我們已到了這個階段。因此,我認為中國在第四季將會更加艱難,這意味著2026年上半年也會更加艱難。」
美中貿易僵持,中國對歐洲、東南亞轉移有限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年減 25.17%。與此同時,對歐盟和東南亞經濟體的出口,分別僅增長了0.9%和11.0%。
嘉西亞賀雷洛說:「我認為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在警告我們,中國的出口不可能永遠持續增長,這不僅僅是因為美國,也是因為全球經濟正在放緩。」中國官方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降至六個月低點,製造商報告新出口訂單顯著下降。
上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會面後,美中氣氛有所緩和,雙方同意將原定於11月10日到期的貿易休戰,再延長一年。
儘管如此,運往美國的中國商品仍將面臨平均約45%的關稅稅率,高於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製造商利潤空間的35%,也就是中國廠商可能面臨的是虧本降價,或者就停止賣美國。
中國10月的貿易順差為900.7億美元,低於上個月的904.5億美元,也低於預期的956億美元。
然而,進口數據突顯了中國內需不振,10月的進口增長是五個月來最慢的一次,僅增長 1.0%,遠低於9月的7.4%增長率,也遠低於路透社訪調預期的3.2%。
寶盈資本管理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現在出口動能減弱,中國可能需要更依賴國內需求,預計在2026年第一季將會更積極進行財政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