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行,他在空軍一號停泊於卡達之際接受媒體訪問。美聯社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拉契曼撰文指出,本週登場的「川習會」讓台灣感到不安,但台灣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讓美國不可能放棄台灣,且台灣有能力抵抗北京。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於本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之際,「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外交評論員拉契曼(Gideon Rachman)以「川普、習近平以及台灣的危險」為題(Trump, Xi and the danger for Taiwan)發表評論。
拉契曼說,川普曾直言台灣「偷走了我們的晶片產業…現在還想要保護」。在「川習會」即將登場之際,這番話讓台灣倍感不安。貿易將是「川習會」的主要議題,但台灣問題預料也將是討論的議題。
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曾4次明確表示美國將出兵保衛台灣,川普則從未這樣說過。相反地,他對台灣產品課徵20%的關稅,並試圖迫使台灣關鍵半導體企業台積電將部分生產線遷往美國。
與此同時,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擴張與壓力持續升高。而外界也盛傳美國五角大廈即將宣布重大國防戰略轉向,重點將放回西半球,相對減少對東亞的軍事投入。
這些發展在台灣引發焦慮,卻令中國大陸充滿期待。部分中國外交與戰略圈人士甚至樂觀預測,美國終將「拋棄」台灣。上海一位著名民族主義學者說,一旦美國退場,台灣別無選擇,只能屈服於北京、接受「以中國條件實現的統一」。
拉契曼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這種期待,以及台灣的恐懼,雖然可以理解,但也稍顯過度。美國完全放棄台灣的可能性仍然相當低。即便美國袖手旁觀,中國若試圖以武力占領台灣,仍將面臨極為艱鉅的挑戰。
對美國而言,防止台灣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內,是美國至關重要的戰略利益。台積電生產全球90%的高階晶片,而該公司與其龐大供應鏈幾乎不可能整體搬遷到亞利桑那州。若讓中國掌控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重創美國的經濟安全。
此外,還有更廣泛的戰略理由。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是太平洋的主導力量。台灣是「第一島鏈」的關鍵一環—這條島鏈還包括日本與菲律賓北部,對限制中國海軍向外擴張、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均衡至關重要。
如今,東亞已是全球經濟核心。若美國默許中國在該地區稱霸,將是巨大的戰略錯誤。倘若美國放棄台灣,國際社會將普遍認為中國已在區域內坐大,這種觀感將成為既成印象。即便川普可能出於與習近平「做交易」的想法而動搖,華府內的理性派最終仍可能說服他打消念頭—就如他先前被勸阻、沒有完全放棄烏克蘭那樣。
若美國選擇介入,中國攻台的代價將極其高昂。根據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近期報告,入侵台灣將是「史上最複雜、最危險的軍事行動之一」。另一項由「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的兵推顯示,解放軍若嘗試登陸台灣,將蒙受慘重損失:138艘艦艇、155架飛機與數萬名士兵。
但若美國袖手旁觀呢?外界普遍假設台灣會不戰而降,但這也未必正確。根據近期民調,超過2/3台灣人表示他們會為保衛家園而戰。台灣擁有大量在烏克蘭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反艦飛彈,若中國發動兩棲登陸艦隊穿越台灣海峽時將極易遭受攻擊。
許多分析人士因此認為,中國更可能採取「海上封鎖」的方式,試圖切斷台灣的糧食、能源及其他補給,逼迫台北在北京設定的條件下談判。台灣依賴進口能源,部分估計指出,若供應被中斷,天然氣庫存可能在10天內耗盡。
不過,台灣方面認為,若採取能源與糧食配給制度,他們可以撐過至少6個月。中國要持續全面封鎖台灣長達半年,將極其困難—尤其考量到屆時美國、日本與其他西方民主國家必將施加巨大的外交、經濟與軍事壓力,而封鎖台灣海峽也會重創全球經濟。
無論入侵或封鎖,對習近平而言,這都將是極度魯莽的賭注—不僅賭上中國經濟與國際地位,也賭上他自己的政治前途。
然而,正如2022年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入侵烏克蘭所示,威權領袖有時會犯下災難性的誤判。
拉契曼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川普對台灣的輕率言論仍然令人擔憂。若他真想被視為一位和平締造者,就絕不能讓自己的隨口言論,意外為中國入侵台灣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