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該給爸媽孝親費嗎?南韓「孝親制度」曾逼死人 政府喊2027廢除

    2025-10-18 08:30 / 作者 李鎮宇
    南韓老年人示意圖。圖為一名老婦人在水原市街道上騎著自行車。pexels
    給父母孝親費是子女的義務嗎?南韓的「扶養義務者制度」認定成年子女須扶養父母,這使有子女的老者被視為有人照顧,遭排除於政府補助之外,導致2014年貧病交加母女3人因此拿不到補助,選擇一起自殺。如今隨社會變遷,不拿子女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南韓政府預計2027年廢除遭到外界批評的「孝親制度」。

    跟子女拿孝親費已成過去式 南韓老年人「晚年靠自己」

    據韓媒《中央日報》報導,今年79歲的朴某,獨自住在京畿道水原市的住處,她的丈夫已離世超過10年,50多歲的女兒住在美國,同樣50多歲的兒子則因事業不佳,無力再給生活費,沒有向子女收取孝親費的朴某,每天省吃儉用,自己參加居民中心的老年就業計畫,打工賺取生活所需。

    朴某表示:「我兒子還有兩個小孩,其中一個還是學生,需要花很多錢,我不要增加他的負擔,我現在身體也算健康,工作沒問題。」

    南韓首爾的街景。路透社資料照


    跟子女拿孝親費的時代,已成過去式,南韓統計廳的數據顯示,今年4至6月65歲以上民眾的月均「私人轉移所得」,為24萬2937韓元(約5200元台幣),較去年同期的25萬6953韓元(約5500元台幣),減少約5.5%,也是2021年以來最低。

    所謂「私人轉移所得」,意指來自家人、親戚或他人無償提供的金錢,對老年人來說,大部分來源都是子女提供的孝親費,韓國勞動研究院的資料顯示,1980年60歲以上民眾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子女的私人轉移所得,佔整體收入的75.6%,但隨著孝道觀念的轉變,該比例在1995年降至56.6%,2003年來到31.4%。

    松坡三母女輕生事件 「房東阿姨,這是最後的租金」

    事實上,南韓過往有深厚的孝道傳統,甚至反映在國家制度中,但不合時宜的制度,卻導致悲劇發生,最衝擊社會的事件,就是2014年的「松坡三母女悲劇」。

    當年2月26日晚間9時20分左右,在首爾松坡區的地下住宅內,房東發現3具屍體,死者為3名房客:60多歲的朴某,以及朴某35歲的長女金某、32歲的二女兒金某,旁邊還放著一盆燒盡的木炭灰。警方判斷,三人因走投無路而共赴黃泉。

    在三人的遺體旁,留下裝有70萬韓元(約1.5萬元台幣)的信封及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房東阿姨…對不起,這是最後一筆房租和水電費,真的很對不起。」

    這件事讓南韓國民痛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母女即便在離開前,都還想著要繳房租,南韓網友寫道:「即便貧困也不想造成別人困擾,更讓人覺得惋惜」、「貧富差距的犧牲者」、「福利制度死角的犧牲者」、「政府收了那麼多稅,都用到哪裡去了?」

    圖為晚上首爾的盤浦大橋。路透社資料照


    母女三人家境貧苦,母親朴某在餐廳打工,獨自撐起家計,大女兒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與高血壓,長期無法工作,二女兒雖然有打工,但收入不固定,難以成為家中穩定的收入來源。

    警方在房內找到家庭帳簿,上面寫著「泡麵、魚板、香腸、白吐司」等食品,大部分都是1千至2千韓元(約20元至40元台幣)的便宜食物,令人心寒。

    反映孝道的「扶養義務者制度」 男性就該負擔沉重家計?

    為什麼家境困難卻無法獲得政府支援?在母女輕生的3年前,朴某曾向政府申請補助,卻被認定不符合條件,關鍵就是南韓的「扶養義務者制度」,在該制度下,傳統上承擔孝道義務的子女,被認定為父母的優先照顧者,因此有2位成年女兒的朴某,幾乎無法獲得政府補助。

    「扶養義務者制度」的制定背景,與南韓過去的孝道觀念密切相關,就如同南韓常見的一句話「向下之愛」(내리사랑),意指父母對小孩傾注的無限關愛,相對的,子女長大後也要盡孝道,這是從朝鮮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觀念。

    成均館大學文學院教授金成洙(김성수,音譯)曾撰文介紹南韓的孝道文化,他說明,在南韓的傳統社會中,「孝道」要求子女無條件服從父母,甚至必須犧牲自己,例如女性必須扮演「侍奉公婆」的角色,個人的人生或選擇,只能排到次要順位。

    南韓許多老年人會在就業博覽會中了解工作資訊。翻攝「恩平區廳」YouTube頻道


    根據南韓統計廳的數據,在1998年高達89.9%的南韓民眾認為,照顧年邁父母是子女的責任,相較之下,認為父母應自行負責老後生活的人,僅有8.1%,在「子女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的觀念下,「扶養義務者制度」於2000年上路。

    該制度實施後,陸續引起爭議,除了「松坡三母女輕生案」讓社會開始反思,將孝道制度化是否有必要,該制度對於扶養費比例的規定,也引發男女不平等的問題,這項制度規定,兒子應負擔的父母扶養費,為收入的30%,女兒僅為15%,換句話說,政府直接認定:男性應該承擔比女性更大的扶養責任。

    「國家比子女可靠」 長照責任逐步轉移到政府

    據韓聯社與《朝鮮日報》報導,南韓社會觀念經歷巨幅改變,民眾認為子女應扶養父母的比例,在2024年已經降至18.2%,政府決定逐步廢除不合時宜的制度,今年1月開始,推定的扶養費負擔比例,子女同降至10%,不僅降低扶養負擔,也解決長達25年的「男女不公平」問題。

    另外,過去將子女的收入,作為排除補助的門檻,今年也將子女收入標準提高至1.3億韓元(約280萬元台幣),大幅放寬申請補助的標準,預計在2027年全面廢除「扶養者義務制度」,未來補助的審查對象,僅以申請人的經濟狀況為依據,不再納入子女的收入條件,長照責任將從家庭轉移至政府身上。

    今年第二季,65歲以上南韓民眾的私人轉移所得占比僅剩7.5%,相較之下,勞動所得31%,公共轉移所得35.5%,老年人領取的政府補助與個人收入,已大幅超過子女的孝親費,甚至有長者受訪表示:「國家比子女可靠。」

    不過,隨著家庭的扶養功能逐漸式微,南韓社會也面臨新問題,首先,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南韓民眾的月平均公共所得移轉,2024年第二季較前年增加2.8%,今年第二季又增加4.2%,達到115萬2526韓元(約2.4萬元台幣),創下歷史新高,這代表政府的財政負擔將越來越沉重。

    第二,南韓老年人的貧困比例、自殺率,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當中,均為第一名,現代社會下許多年輕人,連自己的經濟生活都相當吃緊,已不將扶養父母當作自己的義務,但高齡貧困的問題卻在惡化,政府應提供高齡者更多支援或就業機會。

    南韓許多老年人仍會繼續工作,以維持生計。圖為首爾廣藏市場的店家。路透社資料照


    第三,現在處於中年階段的南韓X世代(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出生),許多人承擔「雙重扶養責任」,既扶養老邁的雙親,又照顧年輕的子女,且高達57%的南韓X世代表示:「家人比我更重要」,這顯示X世代不僅擔負沉重壓力,也保有較傳統的家庭觀念,可能會與不願負擔孝親費的MZ世代(19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代初期出生),發生價值觀方面的衝突。

    在南韓的漢字中,「孝」由「子」與「老」兩個字組成,象徵子女揹著老邁的父母,但數十年來社會變動快速,經歷工業化、都市化、個人主義抬頭、少子化、高齡化,孝道的意義也不斷轉變,傳統觀念中,孝道帶有某種強制力,如果違背父母單方面的要求,更可能被批評為「不孝子」,孝親費的問題也可能引起子女的罪惡感,現代的孝道,或許逐漸轉向親子間的情感交流與真誠關懷,從雙向的互動中產生尊重與羈絆。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李鎮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