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的上班員工。路透社
週一(13日)公布的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由研究科技與經濟「創新性破壞」的三名學者獲得。此時也正值美國經濟看起來是由人工智慧(AI)產業獨木支撐的狀況。其中一名諾獎得主警示,若沒有適當的介入調節,我們面臨就業大量消失的「破壞」狀況。
現為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榮譽教授的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是與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共同研究發表創新性破壞經濟模型的經濟學家。他們用經濟模型演示出,當更新、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舊有的產品與企業遭到淘汰,在此過程中整體經濟獲得了更大的增長。
AI可能造成的大規模失業破壞需要監管當前AI看來正在扮演這個創新性破壞的角色。在週一得獎後的記者會上,郝伊特說:「我們不知道創新性破壞的影響將是什麼。這顯然是一種擁有驚人可能性的絕妙技術,它也顯然具有破壞其他工作、或者取代高技能勞動力的巨大潛力。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衝突,必須受到監管。」
現年79歲的郝伊特,是在1992年與阿吉翁共同發表了說明創新性破壞經濟模型的論文,當時網際網路甚至還沒普及,如今已進入更新一階段的AI科技革命。但基本的機制還是一樣,創新造成的破壞無法單靠市場機制本身加以緩解,郝伊特說:「在一個不受監管的市場中,私人激勵機制並不能真正以最有利於社會的方式解決這場衝突,而且我們不知道最終會產生什麼結果。」
郝伊特表示過去人類的重大技術革新,包括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網路建立,以及1990年代的行動電信網路,最終都證明了技術可以增強勞動力,而不只是取代勞動力,但是對於AI如何也能夠達成這樣創新與勞動市場「雙贏」的結果,郝伊特說:「我真的不知道。」
當前金融市場與經濟幾乎全靠AI,就業已經疲軟今年來美國乃至於全球市場的大漲,很顯然是由關鍵的少數幾家AI相關企業帶領,例如輝達(Nvidia)、Google、微軟、臉書的Meta以及超微(AMD)。德意志銀行在9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如果沒有AI相關的投資,美國經濟可能已經陷入衰退。
Ironsides總體經濟分析公司的合夥人科納普(Barry Knapp)接受CNBC訪問時說:「GDP目前全都正被這些(AI)投資所驅動,獲利增長全都被這些投資所驅動。目前的標準普爾500指數...…非常不平衡。」
科納普說:「對我來講,勞動力市場看起來非常疲軟,正處於即將明顯下滑的邊緣。」他進一步警告,當美國政府債務也達到歷史性新高,這些AI投資也靠龐大的債務驅動時,一旦有投資破裂的跡象,就會出現系統性的脆弱問題。
AI的發展也對社會與一般人帶來更多的「外部性」成本,特別是造成電力的吃緊。科納普說:「當我們檢視這些建設(AI)基礎設施所需的驚人資本支出時,就會理解到要避免公眾電價持續上漲,隨著時間過去將需要更多更大量的舉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