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9月宣布投資OpenAI千億美元。路透社
美國人工智慧(AI)業界近日出現「他愛她、她愛她、她又愛他」的互相投資循環。有投資專家警告,雖然這股循環投資風還不至於重演20年前的「達康泡沫」,但仍需密切觀察後續發展。
AI晶片設計龍頭輝達(NVIDIA)上月底宣布,將投資千億美元至ChatGPT開發商OpenAI,OpenAI則會將資金用於購買輝達晶片。
除了OpenAI,輝達據傳還會另外投資20億美元至馬斯克(Elon Musk)的AI新創公司xAI,而xAI將在Colossus 2計畫中使用輝達的圖形處理器。
輝達不是唯一陷入「循環投資」的AI大咖企業。超微公司(AMD)週一(10/6)也和OpenAI聯合宣布戰略結盟關係。除了取得OpenAI往後數年的龐大訂單,還將讓OpenAI入股取得10%股份。
臉書母集團Meta則在過去幾個月簽訂金額達數百億美元的交易,包括與雲端運算公司CoreWeave簽署的142億美元協議。另外,甲骨文(Oracle)、OpenAI和日本軟銀(SoftBank)則將打造「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在美興建5座新AI數據中心。
根據網媒「SFGATE」整理報導,近日宣布的AI投資計畫金額逼近1兆美元,幾乎所有參與企業的股價都因此飆漲。部份股票分析師稱這些合作計畫為「循環交易」(Circular Deal),因為資金幾乎都在彼此間流動,互相買賣對方股權,有分析師憂心指出,「AI泡沫」恐怕正在成形。
訂製投資集團(Bespoke Investment Group)近日在給客戶的備忘錄寫著:「即便我們不必對AI技術前景抱持懷疑態度,但這些交易宣布釋放出令人不安的訊息,顯示整個業界已經變得過於自我循環。如果輝達必須提供資本,作為自己的營利所得才能維持成長,代表整個生態圈將會是不可持續的。」
研究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瑞斯岡(Stacy Rasgon)說:「這些動作顯然為外界的『循環投資』隱憂增添柴火。」投顧公司「海港研究夥伴」(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師高德柏格(Jay Goldberg)話說得更白:「這就像是讓爸媽一起為你貸款買房。」
專注科技企業的避險基金Altimeter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葛斯納(Brad Gerstner)近日在podcast節目上訪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問他如何看待分析師對循環投資風險的評論?
黃仁勳表示,外界不必對輝達投資OpenAI,而OpenAI回購輝達晶片的交易方式過於擔心。他說,OpenAI知道如何經營公司,他們會用盈餘、股權及債權來購買晶片。黃仁勳還說:「OpenAI很可能成為下一個兆美元等級企業,誰不想投資他們?」
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公司(Morningstar)分析師柯利歐(Brian Colello)週一(10/6)在一篇報告中指出,儘管「曾在達康泡沫(dot-com bobble)中受創的人會對現在這股企業互相投資促進營利的循環交易風險保持高度警戒」,但目前並不需要過度緊張。報告中寫著:「我們不認為目前存在(泡沫)危機,我們也不認為,長期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此危機,因為AI的需求確實存在且正在蓬勃發展,只是仍須謹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