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想繼承房產就每個月來看我一次」 南韓「孝道契約書」引正反論戰

    2025-05-12 16:29 / 作者 李鎮宇
    南韓老年人示意圖。圖為一名老婦人在水原市街道上騎著自行車。pexels
    據南韓媒體昨天(5/11)報導,南韓一名父親在父母節,與兒子簽訂「孝道契約書」,要求兒子每個月至少回來探望他一次,才能繼承房產。隨著高齡化問題日益嚴峻,是否應以法律規範「盡孝道」受到討論,有些人認為,孝道不應該上升為法律層次,但也有人認為,這能預防日後雙方發生糾紛。

    據韓媒《中央日報》報導,每年5月8日是南韓父母節,58歲的金某在今年的父母節,與兒子簽訂一份「孝道契約書」,裡面有三條約定:「第一,兒子每月至少探望父親一次;第二,父親醫療費由兒子負擔;第三,兒子若出售不動產,或將不動產作為擔保,須事先取得父親同意。」若滿足這些條件,金某會將其公寓和1億元現金(約220萬元台幣)贈與其兒子。

    金某說明簽訂這項契約的原因:「自從兒子獨立後,見上一面都很困難,我覺得必須訂下這樣的條件,兒子才會想到父母。」他坦言:「我擔心未來生病時,兒子如果裝作不知道,那該怎麼辦。」

    報導指出,如果子女未依照「孝道契約書」規定的內容,盡自己的孝道,父母給子女的贈與將被取消。2015年12月,南韓最高法院在一起判決中指出,案件中的兒子未履行「照顧年邁父母」的承諾,因此須返還總價20億韓元(約4300萬元台幣)的不動產,為「孝道契約書」的代表性判決。

    但是否應將「盡孝道」作為法律上的義務,社會上有正反兩派意見,嶺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許昌德(허창덕)表示:「所謂孝道,應該屬於家族成員之間的愛或美德」、「如果連盡孝道這件事,都要用契約寫下來,讓人感到悲傷。」

    光州大學社福系教授文容弼(문용필)認為:「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關於孝道的討論也越來越頻繁」、「與其將孝道納入法律,不如努力建立社會共識。」

    也有人認為「孝道契約書」有存在的價值,律師李仁哲(이인철)指出:「孝道契約書不僅能以法律保護父母的贈與,也是預防日後發生糾紛的一項方法。」
    李鎮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