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橫跨巴拿馬運河的「美國大橋」下多艘貨輪通行。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矢言奪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部分國會議員和官員援引美國與巴拿馬之間近半世紀前簽署的《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條約》作為依據,認為只要能證明這條戰略水道的運作受威脅,美國接管巴拿馬運河就具有正當性。
《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條約》(Panama Canal Neutrality Treaty)於1977年簽署、1999 年生效,意在確保該運河維持中立,並開放全球所有國家的所有船舶通行。有意見認為,美國要援引該條約作為接管運河的藉口,可能面臨諸多障礙。
長82公里的巴拿馬運河是由美國建造,1914年竣工,目前是全球第二繁忙的跨洋水道;該運河1999年移交巴拿馬後,由巴國政府監管的自治機構「巴拿馬運河管理局」(Panama Canal Authority)負責營運。
川普1月20日在就職演說中誓言要奪回巴拿馬運河,聲稱運河目前是中國在營運。他也抱怨運河的通行費高昂,對於中資和香港企業在巴拿馬營運表達不滿。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負責監管美國海洋運輸和商船業,主委索拉(Louis Sola)週二在參院的任命聽證會表示,將「全面審查巴拿馬的海事部門」,可能處罰及限制懸掛巴拿馬國旗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
然而,全球有超過8000艘船舶在巴拿馬註冊、懸掛巴拿馬國旗。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週六(2/1)將訪問巴拿馬,巴拿馬總統穆里諾(Jose Mulino)週四已表示,不會就巴拿馬運河問題進行談判,強調「運河屬於巴拿馬」。
中國的存在是否構成威脅?部分美國官員與政壇人士指出,《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條約》賦予美國以軍事力量保衛運河的權利。
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在本週的聽證會提到,中資承包商正在修建一座橫跨巴拿馬運河的新橋,可能阻斷運河通行,且運河兩端的港口均由中國企業營運,構成「嚴重」的安全風險。
克魯茲聽取美國官員和專家的意見後表示:「巴拿馬很可能違反了條約。」
路透社指出,這座造價13億美元的橋是由中國交通建設公司與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共同承建,在不斷延期及合約修改後,預計2026年完工。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集團則已經營運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Balboa)和克里斯托巴港(Cristobal)港口超過20年。長和集團是上市企業,與中國政府在財務上沒有關聯,但香港的企業仍受中國政府監管。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法學教授、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研究員康托羅維奇(Eugene Kontorovich)週二在聽證會表示,「中國政府、中資企業,尤其是中國國營企業」在巴拿馬運河周圍的存在,確實嚴重危及條約的中立性。
長和集團旗下和記黃埔港口公司對巴拿馬運河的港口租約在2021年自動續約時,因為財務條款對該公司有利而遭美國和巴拿馬批評,但當時提出的疑慮都無關國安。
曾在簽署中立條約時擔任巴拿馬顧問的國際關係專家胡立歐·姚(Julio Yao)則投書當地媒體稱,和記港口控股在全球營運數百個港口,包括美國,「如果這些港口真的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為什麼美國不終止和記在其國內的合約?」
他表示:「美國無權強迫巴拿馬審查或終止與中資企業的合約。」
胡立歐·姚向路透社表示,美方主張干預巴拿馬運河的依據,其實來自1978年美國參議院提出的一項修正案,內容賦予美國保衛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但他認為巴拿馬不應承認該修正案。
事實上,《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條約》的正文只有8條,並未寫明解決爭端的條款或到期日。
通行費上漲對美國影響尤深部分美國官員表示,巴拿馬運河通行費近年上漲,「對美國造成過度影響」。
巴拿馬運河逾四分之三的船隻是以美國為出發地或目的地,但運河的收費並未區分船隻的國籍,也不分出發地或目的地,而是依預約船舶的類型和大小收費,未預約船舶則以競標方式收費,外加浮動的附加費用。
各國軍艦支付的費用則與商業船舶不同,但美國軍艦享有優先通行權。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專員麥菲(Daniel Maffei)在聽證會上表示,巴拿馬運河通行費上調對美國影響較大,主因是「美國使用運河的頻率較高」。他說:「我們知道這是一條關鍵的貿易通道,我們希望能繼續使用,並獲得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