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蘇伊士運河「和平大橋」(Peace Bridge)附近。路透社
全球2大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近期都處於危機,光是這2條運河出問題,就可能影響全球貿易、導致物價上漲。《彭博新聞》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以國際間幾個重要的海上咽喉點來看,蘇伊士運河貿易量在全球航運還排不上前5名,試想如果是那幾個航道出事,會引發多大災難。
《彭博新聞》14日刊出高燦鳴的分析,文中引用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普拉森(Lincoln Pratson)的研究指出,全球最重要的航道是南海與麻六甲海峽,約3成航運貨物會經過南海,而大部分貨船經過南海的前後也會穿越麻六甲海峽。
普拉森的論文上月發表在期刊《交通運輸研究》(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悉心介紹貿易模式、航道與海域間最短航線,評估13個海運咽喉受阻的影響。論文裡使用的是2019年數據,因為這是新冠肺炎(COVID-19)擾亂全球商業前最後一個正常的年份。
南海與麻六甲海峽為全球航運貿易最吃重的航道。太報製圖
根據普拉森的研究,以貿易額來說,全球約30%貨物經由南海運往他處,穿越麻六甲海峽的有28%,英吉利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各為24%和23%,東海有21%。19%貨物通過蘇伊士運河,行經巴拿馬運河的只佔0.9%。貨船通常會經過很多條航線,計算時會重疊。
普拉森評估,從貨物總價值和總重量來看,南海和麻六甲海峽是全球最重要的海運咽喉點,經過南海的貨物總價值約4.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總值(GDP)的5%,高於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低於第三大經濟體日本。這當中約3.9兆美元的貨物也會經過麻六甲海峽。
麻六甲海峽約40公里寬,往海峽東北方約1600公里就進到南海。這周邊至少有7個國家主張自己擁有南海部分海域的主權,聲索範圍有所重疊,因此這裡風險最高的因素就是軍事衝突。
3年前長榮海運「長賜輪」擱淺,導致蘇伊士運河「大排長榮」而暫時封閉時,台灣到荷蘭的航運時間大概增加了9天,每日全球貿易成本增加約100億美元;由於蘇伊士運河封閉,船隻紛紛改道,印尼阿勒群島和帝汶島之間的翁拜海峽(Ombai Strait)運量掉了9成,歐洲與非洲間的直布羅陀海峽貿易量也掉了28%。
2021年3月25日,衛星照顯示蘇伊士運河被長榮海運「長賜輪」塞住的情況;長賜輪當月23日擱淺,直到29日才疏通。路透社/Satellogic
2023年8月22日,一艘菲律賓補給船(中)在南海仁愛礁附近被中國海警船包圍。美聯社
連貿易量只佔19%的蘇伊士運河關閉都會造成這種規模的影響,如果麻六甲海峽或南海航線中斷,船隻可能需要改走印尼的龍目海峽(Lombok Strait)與望加席海峽(Makassar Strait),這裡的運量可能會增為平常的14倍;相信沒有太多人知道這兩個海峽的位置,高燦鳴寫道,「我們也不知道這些水域能否安全地吞吐這樣的運量」。
以貨物價值計算,逾2成機械、電力設備、煤炭、天然氣、石油、稀有金屬或礦物會經過麻六甲海峽,經過南海的也差不多,台灣、日本、南韓、中國之間的東海也是前五大航運咽喉。這些航道的個別貿易量都超過蘇伊士和巴拿馬運河加總。
蘇伊士運河目前被葉門叛軍頻朝紅海上的船隻射飛彈影響,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運輸則是因俄烏戰爭擴及黑海而放緩。
即使不是戰爭或地緣衝突,也有其他影響海運的潛在因素。乾旱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大降,雖然乾旱不會讓南海或麻六甲海峽乾涸,但此處常有颱風,又或者地震引發的海嘯;船隻上的油料或化學品外洩也會迫使其他船舶改變海向,或者陸地上的巨型森林野火濃煙飄到海上,也是可能干擾航行。
美軍中央司令部2024年1月12日戰機出動前去空襲葉門叛軍據點的照片。路透社
2023年4月19日,一艘散貨船通過巴拿馬運河。路透社
即使什麼事都沒發生,南海和麻六甲海峽現在就已經是全球最常出事的水域。據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Allianz Group),2022年船難有四分之一發生在中國南部到印尼之間的區域,只是這些擱淺或沉船沒有對全球貿易產生太大影響。
高燦鳴指出,從普拉森的海運研究可以看出,國貿運輸太依賴少數航道,全球貿易只有21.5%沒有經過普拉森指出的13個航運咽喉點。目前的供應鏈和物流鏈還可以應付相對較小的危機,但要預防更重大的全球事件,就必須及早做準備,因為那類「全球事件」可能對港口、全球製造業、能源安全帶來毀滅性的連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