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環團和勞團攜手合作,為台灣工會撰寫的全國首份公正轉型教材,勞動教育資料庫在4月29日正式上線。徐筱嵐攝
政府積極推動2050淨零排放,面對氣候危機與淨零轉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恐對勞工帶來衝擊,如解雇或減薪等,國發會去年針對全國工會發布問卷調查,發現有高達7成的工會知之甚微,意味著勞工對企業淨零相關規劃可謂一無所知,學界、勞團和環團攜手合作,共同製作國內首份公正轉型勞教手冊,盼補足工會對公正轉型的資訊落差,並提升工會協商能力,讓勞工獲得更大保障。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表示,全球面臨氣候危機,政府、企業積極降低碳排放,
目前政府推動淨零以企業為主要對口,忽略企業淨零碳排帶來的勞動條件變更,包括裁員、減薪或調職,即產業轉型過程必然會使利害關係人,如勞工與在地社區受到衝擊,需進一步需強調「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盡力不遺落任何人。
邱羽凡指出,根據國發會發布《我國工會對淨零公正轉型的認知與回應》問卷調查,
約有7成工會不了解淨零碳排的影響,卻有高達7成6的支持度,顯示勞工雖支持環保目標,因缺乏實質認識,可能在轉型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邱羽凡說,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77.6%的資方未曾就淨零排放影響與因應措施與工會互動,有72.6%企業認為淨零成本會轉嫁到員工,企業推動淨零政策會導致勞動條件變更,最嚴重就是大量解僱,英國、德國都已相繼發生,因此,工會的危機因應能力更顯得重要,這一份教材核心為公正轉型,期望透過教材提供工會完整的資訊與因應手段,避免再次重現關廠工人連線的悲劇歷史。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洪敬舒提到,政府在淨零探排的相關規劃並不完整,目前著重在高碳排產業,但國內產業間具有高度關聯性,一旦上游產業進行大規模減碳,勢必會衝擊中下游企業,加上公正轉型在國內屬於較新穎的概念。
洪敬舒表示,
國外主要由工會傳遞訊息,但國內工會組織率低,目前有工會組織的勞工人數約7.9%,無工會組織高達92.1%,希望透過教材協助工會組織辨識是否受到淨零減碳的影響,並兼顧無工會者勞工在轉型中面臨更弱勢處境,藉由教材幫助無工會者經由自我組織強化社會對話,「不能在淨零政策裡面遺落勞工」。
教材顧問團隊、高雄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表示,高雄過往面臨多次的環境與勞動權益的衝突,在氣候危機與淨零轉型已成為事實的狀況下,教材讓工會可以與環保團體建立共識的知識基礎。而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陳淑綸則指出,目前媒體業與金融業受到數位轉型的衝擊很大,產業轉型變遷產生的成本、供應鏈影響,衝擊每一名勞工,未來談團體協約不應侷限企業內部,希望是石化業、紡織業、金融業等整個產業共同協商。
出席的學者與勞團也提出兩大訴求,
一是自主減量計畫應以「團體協商」作為必要條件,不能讓企業「自行承諾、員工承擔」,減碳目標與行動方案應納入工會的協商與監督機制; 二是針對無工會的勞動者,也應強化社會對話與社會安全網的保障,不能因尚無工會組織,就放任企業單方決定轉型成本的分配。
邱羽凡補充,資料庫蒐集國內外資訊、政策分析、實務案例等,為國內第一份為工會而寫的公正轉型勞教手冊,並製作
《公正轉型與工會角色》教材資料庫網站,以淨零減碳和勞動權益、由公正轉型看淨零中的勞動危機以及工會公正轉型策略等三個單元,歡迎各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