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關稅估8月中旬出台! 外資示警非25%統一稅率、AI晶片設備都有風險。資料照
台灣恐面臨對等關稅和半導體關稅雙重夾擊?外資示警,中美暫停加徵關稅8月12日將到期,半導體產業國家安全貿易調查報告或在7月底準備就緒,預估半導體關稅最快8月中旬出台,稅率或採用遞增模式而非市場預期的25%統一稅率,影響將超乎預期,AI晶片和半導體設備也將面臨課稅風險。
按照先前232條款調查的歷史經驗,市場普遍預期半導體關稅或採25%統一關稅率,但美系外資認為,這一假設可能過於樂觀,可能會有兩種模式,包括:遞增式關稅模式、差異化稅率。考慮到美國本土晶圓廠建設成本較高,25%的稅率可能不足以推動製造業回流。政府可能採用階梯式關稅,初期稅率較低,隨時間推移逐步提高,讓產業有調整供應鏈的緩衝期。不同國家可能面臨不同的關稅稅率,類似於鋼鐵行業232條款的實施。
美系外資也將232條款視為半導體產業的重大風險,影響程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與對等關稅不同,232條款下的半導體關稅一旦宣佈很可能會持續執行。
對各產業的影響方面,半導體設備也可能面臨分階段徵稅(初期0%,隨後遞增),這與市場此前的豁免預期不符。AI晶片領域同樣存在徵稅風險。關稅實施將對今年下半年和2026年的半導體需求造成重大負面影。但232條款關稅應不會與對等關稅疊加徵收,只有產品中半導體部分的申報價值面臨行業關稅,非半導體部分仍適用互惠關稅。
美系外資也在報告中指出,德州儀器、台積電和英特爾等主要半導體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的公開意見具有重要影響力。
德州儀器強調美國製造晶片需保持全球競爭力,政府應推行支持美國製造業投資的政策,激勵各行業對美國原產晶片的需求。
台積電則指出,對半導體設備徵收關稅會增加成本並延緩美國晶圓廠項目進展,任何關稅或限制措施,都應為已承諾在美投資晶片製造的企業和投資者提供現實的調整時間。
英特爾同樣支持保護美國晶片製造商,並要求對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給予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