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電力困境4-1】只要晶圓廠、不要發電廠,電力設施到底有多嫌惡?

    2024-04-23 12:08 / 作者 吳馥馨
    近半世紀以來,在台灣蓋一座電廠早已比建一座工廠還久。資料照,陳品佑攝
    4月20日上午,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因不捨基層員工在403大地震後不顧生命安危全力救災復電,卻仍遭受輿論奚落,也厭惡台電被當成政治鬥爭工具,憤而請辭以維台電員工尊嚴。之後在行政院長陳建仁、經濟部長王美花、政務次長及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以及台電工會全力慰留下,決定留下來「為台電負責」。

    而王耀庭在記者會上也不再畏懼酸言酸語,他一連串「真心話」試圖提醒國人台灣目前電力發展的各種危機,包括社會「只要晶圓廠、不要發電廠」,電力建設起碼10年以上,但部分人士不斷高喊「缺電」,卻處處阻擋電力建設;一下子說這種電太貴、一下又罵那種電汙染;種種輿論都充滿了矛盾。

    事實上,在1980年代之後,台灣社會在環保意識高漲,以及環境生態永續觀念建立下,近半世紀以來,在台灣蓋一座電廠早已比建一座工廠還久、還難;如果建一座工廠費時約2年,那麼蓋一座電廠恐怕要10年甚至更久。

    例如,台積電要在高雄楠梓園區建2奈米先進製程,2023年底動工、預計2025年量產;過程中不僅各地方政府敲鑼打鼓爭搶表示歡迎,經濟部更全力協助找水、找電、找人才;房地產業者更搭上順風車,喜滋滋的準備蓋「台積村」發大財。

    但台電呢?同樣是汙染性產業,只因公司業務少了「積情」,卻有截然不同的待遇。

    台電過去遭受大規模抗爭而中止或延宕的電力建設早已數不勝數,從早年最具爭議的核四,到近年來陸續發生的深澳電廠、中火增氣案、協和電廠(四接),哪件不是在地方抗爭下延宕,或在選舉關鍵期草草收場。

    除了電廠,變電所也因居民憂心幅射問題頻頻受阻。例如台電六輸計畫中的松湖變電所,自2000年起歷經三位台北市長都沒進展,直到北市東區門戶計畫下的大用電戶全都申請不到電,恐怕還會影響大巨蛋、捷運汐東線用電,才在 2023年5月發出建照,這一延宕20多年就過去了。

    民眾對電力設施的「鄰避現象」不只出現在核火力電廠、輸配線設備,即便是零碳排的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在興建過程中都因種種理由,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抗爭。

    例如2010年苗栗苑里發起「反瘋車自救會」,抗議德商英華威集團(現更名達德能源)在當地設立大型陸域風機,並於2014年4月攻占經濟部中庭,最終在業者妥協拆除2座爭議風機才落幕。2023年初,連高舉再生能源大旗的高雄市牛潮埔儲能廠,都在民眾抗爭下緊急煞車。

    如同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的感慨,當今社會的氛圍是「只要晶圓廠、不要發電廠」,但不禁要問,半導體先進製程使用到的極紫外光光刻機(EUV)是各界公認的「吃電怪獸」,沒有發電廠,如何能有晶圓廠?



    (本系列報導每天刊出一篇,共四篇。)

    吳馥馨 報導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