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美、日年輕人向右靠攏的啟示

    2025-11-05 11:24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高市早苗與川普的當選,象徵日本與美國年輕人逐漸右傾。資料照,美聯社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被視為安倍路線再起,自民黨與維新會聯合執政,也被認為有望開創日本一個新的保守政治時代。支持高市的右翼民意基礎中,很重要的一個板塊是年輕男性選民──原本垂垂老矣的自民黨已難以吸引年輕選票,但高市似乎成了年輕右翼選民的新希望,這股支持高市的力量就如同太平洋對岸支持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的年輕選民一樣。而美日年輕右翼抬頭對台灣有什麼啟示?

    九月間,31歲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遭刺殺身亡震驚華府,副總統范斯(J.D. Vance)親自用「空軍2號」專機為他移靈;數以萬計的Z世代年輕人湧赴亞利桑納州鳳凰城,到他創立的「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 總部前悼念。柯克在美國年輕世代掀起一陣巨大的右翼風潮,這被視為推送川普重返白宮的重要動力。川普勝選後在一場慶功宴上稱讚柯克的功勞說,他勝選有賴於西語裔以及年輕選民支持率大幅提升,「所以,查理,我很感謝你所做的一切。」

    柯克遇刺事件震驚華府。資料照,路透社


    調查顛覆「青年左傾」刻板印象

    今年四月間,耶魯大學一份針對4100個登錄選民的「青年選民調查」 顯示,Z 世代中較年長的22-29歲群體支持民主黨的仍高出共和黨6%,但最年輕的18-21歲選民則明顯向共和黨傾斜,支持度領先民主黨11.7 %。在刻板印象中,年輕人應該是比較左傾、至少偏自由派,即使不搞革命,也會支持改革。但這個調查結果顛覆了這個想像。即使調查中顯示,年輕選民對川普的好感度並不高,但他們還是從民主黨轉向共和黨。

    為什麼年輕人會保守化?這份民調沒有提供答案,不過從其他調查與報導中可以歸納出一些原因:年輕世代對經濟前景不滿、對左派的文化戰爭感到疲倦,也不認為民主黨建制派能解決問題;再加上保守派的宣傳力道愈來愈強,讓年輕選民轉向支持共和黨──柯克主持的播客正是全美收聽率最高的節目之一,尤其吸引年輕聽眾。對於這群年輕人而言,他是反擊「覺醒文化」、捍衛傳統價值的中流砥柱。

    自民黨淪參眾兩院少數黨

    「年輕世代向右轉」並不是太平洋彼岸的特例,在日本也出現同樣趨勢。

    今年七月日本國會改選,結果讓自民黨在參眾兩院均淪為少數黨,甚至預示著這個主導日本政壇數十年的老大政黨可能走向終曲。而在這次選舉中最大的贏家是兩個新興右翼政黨:國民民主黨和參政黨,尤其是參政黨。參政黨的創始人是47歲的備役軍人神谷宗幣,他力推「日本人優先」的反移民議程,2022年參政黨首度參選時,只有神谷以比例代表席次進入參議院,到2025年參政黨贏得14席。

    以神谷宗幣為首的參政黨在2025年參議院選舉拿下14席。資料照,路透社


    依2022年的出口民調顯示,參政黨主要支持者是4、50歲的中年人,所謂「冰河期世代」,他們因為經濟停滯而發展機會受限。《朝日新聞》分析,參政黨的支持者中,無黨派的中間選民比例非常高。到了2025年,參政黨在年輕選民中取得更大突破。共同社在七月選舉的出口民調顯示,40歲以下的選民有一半投票給了參政黨和國民民主黨這兩個民族主義政黨,另據路透社指出,參政黨特別在 18-39 歲間受歡迎。

    據日本青山學院國際政治教授羽場久美子指出,這兩個政黨都有效地利用社群媒體吸引年輕選民,其中很多是以前對政治不感興趣或不隸屬於任何政黨的選民。年輕選民否決了自民黨,也拒絕了老牌的自由派反對黨立憲民主黨。

    首位女首相吸引「少右男」

    「在安倍時代,自民黨馴服並吸納了極右翼勢力。」東京大學歷史學者隠岐沙耶香對《朝日新聞》指出。當強勢的安倍晉三走後,與中間派的公明黨共組內閣的自民黨更溫和化、也難以吸引右翼選民;面臨參政黨等民粹勢力挑戰時,就更顯得招架無力。

    高市早苗成了自民黨救星,自民黨與公明黨分手、與地域性政黨維新黨聯合執政,並獲得右翼國民民主黨支持。高市早苗雖是日本首位女首相,在性別議題和各種社會政策上卻很保守,她吸引的不是女性支持者,而是保守的年輕男性選民。據時事通信社於10月中旬高市當選前做的民調顯示,如果高市組閣,她的新內閣的支持率在18-29歲年輕族群中達58.0%,高於整體水準。

    2025年7月20日,日本東京一個投票所外,張貼日本參議院選舉的候選人海報。路透社


    日媒報導指出,高市參選首相後,自民黨申請入黨人數激增。例如,高市選區奈良縣高取支部長10月14日透過X指出,當天通過提交入黨申請數逾8000份。雖然沒有具體分析入黨申請者的背景,但吸引的應是傳統自民黨「老土男」選民之外的「少右男」。高市早苗可能不僅能繼承安倍在自民黨內的勢力,還能吸納國民民主黨、參政黨的右翼選民基礎。

    經濟壓力讓年輕選民右傾

    日本年輕人為何也向右轉?其實他們並非是軍國主義復興運動的狂烈支持者,一些研究調查也顯示他們並不排外,例如公益財團法人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在 2024年底發布一項「與外國人共生」的民調,當被問及「您認為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增加是好事嗎?」時,18-29歲受訪者有48.1%認為是「好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相對的,70歲以上只有29.5%認為是「好事」。

    年輕選民右傾主要是因為經濟壓力,而非政治上的意識型態。 拜登政府沒辦法有效處理通膨問題,是選民不支持民主黨的重要因素;高市揚言要把物價問題當做優先目標,主張取消臨時汽油稅率以減輕民眾通勤負擔,還有高教學費減免、育兒津貼等政策都吸引年輕選民。「早苗經濟學」強調國家主導的投資和經濟安全保障,包括集中投資半導體、AI等戰略領域,讓年輕人對經濟前景有憧憬。不過也有人批評「早苗經濟學」包山包海,充斥著相互矛盾的政策主張。

    2025年7月20日,日本舉行參議院選舉,人們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投票所投票。路透社


    這些人恐讓民進黨失去政權

    美國與日本的年輕人是向保守主義靠攏,更精確地說,他們是因為經濟壓力變得更務實或者更現實,而非信服一整套保守主義的政治價值觀。

    這個趨勢對台灣有不少啟示:支持柯文哲的小草,不也同樣是一群不滿意經濟處境、也不認同執政者經濟政策的一群年輕人?就像中研院社會所學者吳介民所說的,只要台積電、半導體產業越好,台灣就有一群人相對更貧窮、更討厭民進黨。他警告,這將成為民粹主義和煽動家的溫床, 恐怕會讓民進黨因此在2028年失去政權。川普與高市早苗的執政就是最好的註腳。

    支持柯文哲的小草,也是不滿經濟處境、不認同執政者經濟政策的年輕人。資料照,廖瑞祥攝


    *本文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