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台北名稱談不攏 日媒曝我設立愛沙尼亞代表處卡關

    2025-11-03 09:19 / 作者 朱紹聖
    圖為全球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駐立陶宛代表處。國發會提供
    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此前曾宣布,接受台灣在該國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但據日本媒體今日(11/3)引述多方消息來源指出,台灣設立代表處的計畫已陷入僵局,而儘管雙方均承受來自中國與俄羅斯的壓力,卻也表明台灣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困難重重。

    代表處屬準外交機構,功能近似大使館,主要設立於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其主要目的是維繫非正式關係、推動貿易投資、促進文化交流以及提供領事服務。2023年,愛沙尼亞政府曾宣布,接受台灣在當地設立代表處。

    但在兩年後,《日經亞洲》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名稱爭議,代表處的設立仍未取得進展。我方希望沿用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命名模式,稱之為「駐愛沙尼亞台灣代表處」;愛沙尼亞則堅持使用「台北」名稱,以免引發中國反彈。

    報導認為,這件事凸顯台灣外交面臨的挑戰。《日經亞洲》近期曾披露,總統賴清德政府與加拿大達成的貿易協議,在敲定數月後仍未簽署,顯示儘管許多國家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及潛在安全威脅,但仍因顧慮觸怒北京而對深化與台灣的關係猶豫不決。

    兩位知情人士提到,立陶宛2021年同意台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並使用英文名稱「Taiwanese」後,中國對立陶宛採取經濟制裁等報復行動,包含雙邊關係降級、驅逐駐北京立陶宛大使等。

    「要求愛沙尼亞採用與立陶宛類似的名稱是行不通的」,其中一位人士表示,立陶宛後來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因為中國做得太過火,迫使德國出面捍衛歐盟單一市場,「如果愛沙尼亞試圖效仿立陶宛,他們幾乎不可能獲得其他歐盟成員國的支持。」

    愛沙尼亞外交部回應《日經亞洲》表示,該國2023年內閣會議已決定,將接受開設非外交性質的台北辦事處,但「截至目前,我們尚未收到任何開設辦事處的申請」,並強調大多數國家都設有台北辦事處,而這完全符合愛沙尼亞持續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

    外交部則未直接回應有關辦事處的提問,但向《日經亞洲》表示,台灣與愛沙尼亞基於民主與人權的共同價值觀,在「各領域」保持「友好」交流。目前,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同時負責與愛沙尼亞的雙邊事務。

    斯洛伐克智庫「中歐亞洲研究所」執行長西馬爾奇克(Matej Simalcik)表示,雖然立陶宛已從北京的施壓中恢復過來,但這對其他歐洲國家起到威懾作用,使他們對台灣設立辦事處三思而行。

    國際危機組織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則指出,新代表處的命名若過度強調象徵意義,恐將阻礙近年累積的外交動能,呼籲台灣政府應著眼於建立實質合作的領域,譬如共同應對混合威脅及關鍵供應鏈合作。
    朱紹聖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