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打造防衛韌性 中科院電解產氫發電可機動部署偏鄉災區、深入家庭

    2025-10-16 16:07 / 作者 郭宏章
    中科院研發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中科院提供
    中科院運用電解產生氫氣的淨零排碳發電技術,持續推動研發,在今天(10/16)開幕的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當中,發表國內第一台整合6kW全自製陰離子交換膜產氫機、20Nm3儲氫合金、20kW燃料電池及電源管理系統的「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20呎貨櫃)」,並鏈接前端風光綠能及離峰餘電,透過製氫、儲氫及氫能應用,做為移動式及分散式電站。另外也有手拉26吋行李箱大小的移動式氫能發電裝置,可以抽換小型儲氫合金罐,搭配小型燃料電池,可發電2小時,就能夠讓家庭用電力煮熱食,落實防衛韌性到最基層。

    中科院於2025創博會展出運用電化學質能平衡的「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整合在20呎貨櫃內,可到偏鄉部署。並可搭配拉桿行李箱大小的機動氫氣發電單元,內有燃料電池,可深入家庭,可適合災區供電,強化韌性。郭宏章攝


    中科院研發大小約為手拉26吋行李箱的移動式氫能發電裝置,可抽換小型儲氫合金罐,搭配小型燃料電池,發電2小時,適合家庭或國軍據點小單位使用,強化韌性。郭宏章攝


    自去年(2024)的創博會上,中科院展出「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後,繼續整合提升,中科院今年在2025創博會上展出運用電化學質能平衡的「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可減少加壓機與加熱器等能量損耗。其中的電解產氫機所產生的氫氣壓力,恰將足夠氫氣加壓儲存於儲氫合金之中;儲氫合金釋放氫氣所需的熱源,來自於燃料電池運作時的廢熱;燃料電池發電的生成水,亦回收至電解產氫機循環使用。

    中科院研發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中科院提供


    中科院軍民通用中心科技專案推展組組長李德修博士指出,這套「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全系統在低於攝氏80度的溫度,以及相當於公路自行車胎壓的1.5倍、約10bar較低壓力操作,可大幅降低氫能安全性疑慮,加速氫能普及化。而且在災害或緊急狀態下,也不需建置加壓站等設備,更符合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需求。

    李德修也指出,目前整合在20呎貨櫃的「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可以彈性部署,例如可以在宮廟、活動中心等地佈置,啟動時間僅需數分鐘,平時可依電網負荷,來調整電解產氫功率機動儲能,有效利用每日5GW的備轉容量。再於用電尖峰時,提供氫氣給燃料電池發電併網。這原理就像是日月潭抽蓄發電運作的概念。

    此外,如果把中科院這一套整合在20呎貨櫃內的「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部署到科學園區或偏鄉生活據點,更可以藉由氫氣儲能的效能,提供乾淨、安靜、低溫、無震動的防災韌性電力解決方案。

    中科院研發大小約為手拉26吋行李箱的移動式氫能發電裝置,可抽換小型儲氫合金罐,搭配小型燃料電池,發電2小時,適合家庭或國軍據點小單位使用,強化韌性。郭宏章攝


    至於要把氫能發電深入到家戶或是部隊小單位使用的情境,李德修表示,該單位也研發「氫能燃料電池拉桿箱」,在26吋拉桿行李箱大小內,整合300W燃料電池,以及可抽換的0.5Nm3儲氫合金罐,每一小罐氫氣合金罐就能供應2小時發變,便於補充氫氣,持續提供電力給家庭或小單位。這一來就能夠與貨櫃發電系統搭檔以「高低配」的方式,發揮機動及分散優勢,持續提升台灣電力網的韌性。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