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國慶演說「穩健克制」著重經濟民生 小笠原欣幸曝1關鍵

    2025-10-10 19:41 / 作者 陳怡穎
    114年國慶大會,總統賴清德致詞。廖瑞祥攝
    今天(10/10)是國慶日,總統賴清德發表上任後第二次國慶演說,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分析指出,今年演說基調與去年明顯不同,從強調「民主防線」轉為「穩健安全駕駛」,沒有使用可能刺激中國的措辭,同時也沒有積極與中國對話意願。整體內容語調保守,重心轉向經濟與民生。

    小笠原欣幸在臉書表示,去年賴清德談及中華民國的歷史觀,引發了許多議論,但今年未再論述歷史觀的部分;去年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守護中華民國台灣的共同記憶部分,今年也簡化了,而是片段提及「終戰80周年」這個呈現台灣史觀的部分。

    他指出,演說正文裡「中華民國」的使用次數從去年的8次大幅減少到今年的2次,「台灣」的使用次數則約50次左右,和去年相同。至於蔡英文前總統所提出的「中華民國台灣」,雖然有出現了這個用語,但沒有對此論述。

    小笠原欣幸特別提到,賴總統在涉及中華民國作為祖國的論述、二戰戰勝國的紀念活動,以及終戰80周年等議題時,似乎在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灣史觀之間出現了某種「搖擺」。他是否支持「中華民國台灣」的概念仍不明確。若要鞏固現狀維持的基礎,或許有必要對中華民國派進行更細緻的論述。

    關於兩岸部分,賴清德去年使用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說法,但今年並未提及,面對中國威脅的部分,也沒有出現新的更加刺激北京的用語;但同時也沒有積極呼籲與中國對話,僅延續以往「民主台灣有助印太穩定」的基調,「整體語氣明顯降低調性」。

    雖未激化兩岸議題,賴清德仍重申台灣在國防上的堅定立場。他提到,國防預算將於2025年達GDP的3%,2030年目標為5%,並首次提出飛彈防禦構想「台灣之盾(T-Dome)」,雖然並未詳細說明架構內容,但似乎是要在台灣周圍打造防護網。

    小笠原提醒,去年賴總統演說後僅4天,中國即展開大規模軍演;今年北京是否再次採取軍事動作,仍有待觀察。

    相較於政治議題,賴清德今年的演說重心明顯轉向內政與經濟發展。他提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5.1%,將持續擴大半導體與AI投資,鞏固全球供應鏈地位;同時,他也提出多項以年輕族群為核心的政策,包括高中免學費、私立大學學雜費補助、單身租屋族所得稅減免、育兒津貼擴大等。

    小笠原總結,今年國慶演說「沒出乎意料之外的發言,也沒有對中國提出新的呼籲」,整體基調屬於力求穩健、保守,避談中國與政治議題,側重於民生經濟。他分析,這應該是意識到大罷免運動慘敗、執政黨陷入劣勢的情況下,意圖扭轉局面的作法。然而,這種轉變是否奏效仍是未知數,短期內大概仍會是在野黨主導政局的走向。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